知识付费碎片化例子相信你一定被朋友圈“我在薄荷阅读的第**天,阅读字数**k”的打卡刷屏过,且有想去尝试的蠢蠢欲动。作为在薄荷阅读200天,芝士派180天的深度用户体验者,从自身角度以“薄荷阅读”为例分析这类知识付费的成功案例。更多人应该很熟悉“百词斩”,那个以“图背单词”走红的一款网红背单词App,曾与扇贝、英语流利说长期霸占英文学习App前三甲,(当然近几年有可可英语、每日英语听力等新生代产品喷涌而出)。但百词斩在2015年尝试的天猫售卖书籍、笔袋等周边来变现遭遇不顺后,创始人欧阳丹决定开创薄荷阅读、芝士派、番茄英语子品牌,进入知识付费领域。自2017年以来,相信你一定被朋友圈“我在薄荷阅读的第**天,阅读字数**k”的打卡刷屏,且有想去尝试的蠢蠢欲动。作为在薄荷阅读200天,芝士派180天的深度用户体验者,从自身角度以“薄荷阅读”为例分析这类知识付费的成功案例。一、年轻人对知识付费的接受当知乎、百度知道这类国民科普类平台,不能满足用户进行进阶学习时,就需要进行知识付费,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也有利于对用户产生正激励作用。因为初期互联网产品定位的知识免费,使得如今知识付费的进入壁垒较高,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付费产品,越来越多的用户也乐于接受付款消费互联网这种无形产品。那对于知识而言,知识线上化与线下化的问题,只要知识足够好,知识足够让用户觉得可以从中有所收获,用户就会为知识买单。这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曾采访过周边朋友对于知识付费的看法,发现文化水平越高、对新生事物越抱有好奇心的年轻人越认同知识付费。只要知识足够好,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且这个价格在可接受范围内,这类高知人群是很乐意为其买单。对于学英语这一用户需求,很符合梁宁老师曾说过的“笨笨”用户特征,他们有大概的需求——“学英语”,但是并没有那么明确——“不知从何学起,不知如何学”。因此这类用户需要我们提供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他们感觉合适,直接去执行就可以。淘宝的用户群体也是符合这一特征,用户在没有明确购物欲望时逛了一会淘宝也会忍不住剁手。曾有人说过,设计产品时要把用户当“傻子”,最好把能为用户做的都做好,用户不需要动脑,只需要跟着你做就可以了。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人类会自动为自己筛选出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偷懒”行为。因此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会潜意识的选择简单明了的方案,哪个产品简单易操作、可执行性强,哪个产品就会首先受到用户的青睐。薄荷阅读就是为用户提供了一套明确的学习方案,“一百天读完四本英文名著”,且这个方案基于微信平台这一国民基本交流App,用户执行方便,且价格制定合理,普通课程149(优惠价129)一百天,迪士尼课程199(优惠价179)一百天,平均每天价格不到两元,在有学英语诉求的年轻人及高知中年人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吸引了一批种子用户。我们可以将有英文学习需求的用户分为以下几类:初高中生的日常英文学习需求、大学生的四六级考试需求、都市白领的提升自我需求、出国人员的雅思托福需求。其中急需通过雅思托福的出国人员需要系统详细、内容含量大的英文课程,他们需要对雅思托福进行针对化学习,其余四种类型薄荷阅读的课程都可以完全帮你解决英文学习要求。尤其是面对大学生和都市白领这一年轻主力群体,他们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且仅需日常提升英文,薄荷阅读的课程正好适配。这与薄荷阅读的主要用户群体也一致:大学生、工作5年以内的都市白领或有较高知识文化的中年人。二、利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特征,抓住年轻人的认知焦虑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相对应的碎片化知识也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各类新闻推送都秉承三分钟原则,也让我们变得浮躁起来,越来越少的利用大量成块的时间去系统学习一样新知识、新技能。当代人期望获取新技能,却又懒得花费较长时间和精力去自己建立体系,期待学习能向刷朋友圈一样在碎片化的时间内就可达到预期目的。薄荷阅读就抓住了这个契机,号称“每天十分钟,如何高效提升英文阅读?”。课程把N本书上万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