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要点2材料的摩擦固体表面特性和表面接触理论固体表面摩擦理论材料的磨损磨损的特征与分类磨损的评价与试验方法磨损机制与影响因素1.材料的摩擦3固体表面的特性4固体表面的几何特性固体的微观表面微凸体来源——机加工的刀痕与振动不可避免,存在于绝对光滑平整表面存在几何形状误差宏观——表面波纹度微观——表面粗糙度固体表面的特性5固体表面的几何特性表面波纹度波高h——波峰与波谷波距s——相邻两波形对应点距离表面波纹度减少零件实际支承表面积,动配合中会引起零件磨损加剧表面粗糙度算数平均差均方根偏差∫∑===lniiadxxflznR01)(11()2/1022/112)(11==∫∑=lniiqdxxflznRqaRR8.0≈固体表面的特性6固体表面的物理和机械特性表面硬度表面加工方法热处理工艺组织表面强烈变形层普通变形层原始组织引起变化晶格扭曲空洞和微裂纹硬度剧烈变化内应力微观缺陷大小方向随外界条件和时间变化空穴、间隙原子、位错、微裂纹固体表面的特性7固体表面的化学特性内因——合金成分外因——环境条件表面化学吸附润滑油或添加剂电子交换化学反应改善途径选材表面处理技术润滑剂固体表面接触理论8粗糙表面的接触接触面积实际接触面积的特性实际接触面积测量表观接触面积轮廓接触面积实际接触面积表面粗糙度具有离散性,接触也有离散性接触点不仅有塑性变形也有弹性变形产生接触斑点的平均面积几乎保持不变实际接触面积的增加主要由于接触斑点数的增加电阻法、几何法、光学法、物理化学法固体表面摩擦9摩擦概述定义抵抗两物体接触表面切向相对运动的现象摩擦系数NF/=µ摩擦类型摩擦副的运动状态静摩擦动摩擦一个物体沿另一个物体表面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一个物体沿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固体表面摩擦10摩擦类型摩擦副的运动形式摩擦副的润滑状况滑动摩擦滚动摩擦自旋摩擦干摩擦——接触表面无任何其他介质边界摩擦——有层极薄的润滑膜流体润滑摩擦——摩擦表面弯曲被油膜隔开混合摩擦——过渡状态的摩擦固体表面摩擦11摩擦基本定律摩擦力与法相载荷成正比摩擦系数与两接触物体间的表观接触面积无关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无关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接触表面相对运动速度方向相反不适合于弹性和粘弹性材料错误!!固体表面摩擦12摩擦基本理论机械锁合理论分子吸引理论分子相互吸引分子运动链断裂松弛能量损耗摩擦力固体表面摩擦13摩擦基本理论焊合及犁削理论ASFASFFFppa≈+=+=固体表面摩擦14摩擦基本理论黏滑现象滑块的位移时间0改善方法减小静摩擦系数和动摩擦系数的差别增加摩擦件之间的联结刚度增加润滑油阻尼降低表面粗糙度滑动速度增加摩擦振动固体表面摩擦15摩擦基本理论摩擦能量模型固体表面摩擦16摩擦引起的各种效应塑性变形消耗能量产生热量影响表层组织结构吸附或化学反应组织转移元素偏析相变微裂纹组织细化回火软化回复再结晶固体表面摩擦17摩擦与磨损的关系磨损摩擦环境介质2.材料的磨损18固体表面磨损19定义物体相对运动时运动表面的物质不断损失,产生残余变形或其他损伤的现象摩擦磨损磨损概述磨损分类磨料磨损(磨粒)粘着磨损疲劳磨损冲蚀磨损腐蚀磨损微动磨损磨损过程中材料表面损伤的特点固体表面磨损20外部影响条件摩擦类型(滚动或滑动)摩擦表面相对滑动速度接触压力磨损的影响因素固体表面磨损21材料特性的影响金属与氧的化学亲和力以及形成氧化膜性质金属在常温和高温下抗粘着能力金属的力学性能金属的耐热性金属与润滑剂的相互作用能力磨损的影响因素磨损过程中的变化物理变化——如与外部介质的吸附化学变化——相变、淬火回火力学状态变化——表层硬化、塑性变形固体表面磨损22磨损评定方法磨损量长度磨损量——尺寸改变体积磨损量质量磨损量时间的函数磨损率耐磨性相对耐磨性——相同条件两种材料的磨损量比值绝对耐磨性——磨损量的倒数磨损比磨损比=冲蚀磨损量/造成该磨损量的磨料量固体表面磨损23磨损过程磨损速率时间或行程0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