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一、科学的发展模式二、技术的发展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累积式发展观•否证式发展观•社会历史观1.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观•基本假定;:存在着不依赖于人类认识的科学事实,这些事实有待于人类通过各种观察手段来发现;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进步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具体表现为科学事实以及能够揭示这些事实的科学定律和理论的不断积累•累积式发展观包括两个阶段: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1)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式发展观•古典归纳主义累积式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培根提出的累积式发展模式:•科学家应该系统地积累知识,即搜集资料、解释资料、进行实验,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观察其规律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支流-江河的科学发展模式•19世纪英国科学史家惠威尔把科学的进化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形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这种归并是指把过去的成果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科学是在从事实出发,用概念去综合事实,是事实上升为定律,再通过综合上升为理论的历史过程中进步的。•科学的发展不是一系列间断性的革命,而是连续性的进步。•牛顿的万有定律相对于伽利略定律、开普勒定律体现为一种进步,是因为在牛顿理论中包含了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等。惠威尔认为旧的理论无论多么荒唐总会对科学的进步产生影响。•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性人物是:卡尔纳普、赖欣巴哈、亨普尔。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增长的特征:•第一,科学知识的增长来自对经验事实的归纳,科学发展即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第二,观察事实积累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逻辑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经验证据所证实,那么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也越少。•因此,他们强调说科学进步或者知识的增长在于通过归纳逻辑得到高概率经验证实的命题和理论的积累。•评价:逻辑实证主义按归纳主义观点说明科学知识增长,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途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但它的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是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新理论的。二、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累积进步模式符合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的朴素直觉,但却难以解释科学中的革命性发展,因此,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了证伪主义模式。1.理论的可否证性•可否证性指的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否证的性质。一个理论只有在逻辑上有可能被否证,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否证用的是演绎法,它是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假必然要传递到前提上。因此,只要发现与全称陈述相矛盾的事例,就可否证该陈述。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1)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代表人物是奥地利著名哲学家波普尔。他从证伪主义出发,否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逐渐积累的模式。他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避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遭到实验的反驳(证伪)。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所以,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过程是:猜想—证伪—猜想。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我们从某个问题P1出发,提出一个尝试性的解答或者尝试性的理论TT,它可能(在部分或整体上)是错误的;无论如何它都必须经受消除错误的阶段EE,这可由批判讨论或实验检验组成,其结果通常会突献出新问题P2;新问题P2较之旧问题P1往往有更大的深度,它们之间的深度差和预见度适当地表征出科学理论的成长或科学进步;最好的试探性理论是能引发最深刻和最意外的新问题的理论。该模式的具体含义:P1——TT——EE——P2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理论不断地演变或进步。•首先,科学问题是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从问题P1开始,以新的问题P2结束,也是认识的终点,由此推动科学理论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