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治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柳国胜早产儿早产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早产的发生与胎儿发育情况、母亲疾病发生、胎盘、胎膜、脐带的异常关系密切,由于其自身组织器官发育的不成熟,机体基础情况差,出生后往往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出现多种早产儿并发症,提高其存活率和存活质量是围产工作的极其重要任务。早产儿的发生率显著上升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2005年中国早产儿发生率7.76%GA≤32W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极高,62.4%发生在出生后2周内。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至今无统一的概念和诊断标准•美国儿科医师协会(2003):胃潴留量是前2~3次喂奶量1/4~1/2,胃内胆汁潴留或呕吐,临床症状加重呼吸暂停↑,心率↓,血便,腹胀或腹部颜色变化;•中国大多数研究(2000,邵肖梅):频繁呕吐≥3次/d,奶量不增或减少>3d,胃潴留量≥1/3前次奶量;•C.Costalos(希腊,2001):胃潴留量是前4小时喂奶量的1/2,或腹围↑2cm;•CurryJI(2004,英国):频繁呕吐3次/d以上,胃潴留量超过前次喂奶量1/3,奶量增加困难或持续减少超过3d,腹胀,腹围增加超过3cm;•HAly(2007美国):胃潴留量>30%前6h奶量。2011实用新生儿学•大量胃的残留、腹胀和NEC的前驱症状,但是缺乏普遍一致的诊断标准•临床评估---体格检查:腹胀、触痛、肠鸣音是否存在与性质;•临床评估---每次喂奶前抽出的为残留液的量和性质、呕吐和大便性状的改变•临床评估---反复的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经皮氧饱和度降低和精神萎靡等2004美国UCSFMedicalCenter喂养不耐受的信号包括:•胃潴留或呕吐•腹胀•血便(潜血)•稀便或腹泻•代谢性酸中毒•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反复发作•高血糖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胎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0W55.5%≤32W50.3%≤34W≤37W23.9%13.9%喂养不耐受的发病率体重喂养不耐受发病率≤1000g≤1500个≤2000g≤2500g93.7%57.8%13.7%9.3%以上数据表明,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越高,NICU的大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重增长明显落后于相应胎龄出生的新生儿,即发生宫外生长延迟。喂养不耐受与宫外发育落后•直接导致早产儿营养不良•不利于早产儿近期疾病的转归•生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延迟•同时也对远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大脑重量降低、脑细胞数量减少、运动协调能力降低,关键期的营养不良可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害•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与某些成年人疾病显著相关喂养不耐受的因素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早神经调节不成熟解剖结构优先发育消化吸收功能不成熟胃肠激素分泌不足胃肠道动力不足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喂养不耐受的病因早产儿胃肠道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胃肠道不仅仅是一个消化吸收营养的组织器官,同时也要完成许多内分泌、神经、免疫功能•胚胎4周时,消化道开始分化形成原始消化管,原始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后肠•随着发育过程不断进展,前肠分化为咽、食管、胃、总胆管开口以上的十二指肠以及肝、胆囊、和胰腺。中肠分化为总胆管开口以下的小肠以及盲肠、阑尾、升结肠和右2/3横结肠。后肠分化为左1/3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上段•在胎龄15周时,肠道的长度已经达到足月儿的平均长度约275cm左右•胎龄16周时,微绒毛已经覆盖小肠粘膜上皮,小肠表面的吸收面积迅速增大到约2.0×105cm2,相当于网球场的大小早产儿胃肠道运动发育不完善•单发吞咽动作在胚胎发育的第11周就已经出现•胎龄20周的胎儿已出现非营养性吸吮动作•有节律的吞咽直到胚胎发育的晚期才建立•胎儿的吞咽主要以“活动—静息”方式进行,在活动阶段吞咽相关肌肉的收缩频率达到2~4次/s,使食物进入食管;在静息阶段,主要是食管中、下段肌肉的收缩,使食物进入胃腔•小于32周的小早产儿,与34周以上的早产儿或足月儿相比吸吮力弱,吞咽不协调早产儿胃肠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