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一、阑尾解剖及生理二、病因三、临床病理分型四、临床诊断五、鉴别诊断六、治疗七、并发症及处理阑尾的位置位于右髂窝,外形似蚯蚓,一般长约6-8cm,短者仅为一痕迹,长者可达30cm,外径0.5-1cm。根部位置固定,在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因此,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下可寻到阑尾根部。阑尾与盲肠的位置阑尾的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麦氏点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阑尾的尖端类型置的变异阑尾尖端以其根部为中心,可在360°范围内的任何位置。1.回肠前位(约占28%)2.盆位(约26%)3.盲肠后位(约24%)4.盲肠下位(约6%)5.盲肠外侧位6.回肠后位(约8%)尖端位置决定病人腹痛、肌紧张及压痛的部位。阑尾的血供阑尾动脉:回结肠动脉的分支,为一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因此有血运障碍时易致阑尾坏死。阑尾静脉:与阑尾动脉伴行,回流入门静脉。因此阑尾炎可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脓肿。阑尾的生理功能免疫功能:参与B淋巴细胞产生和成熟。阑尾淋巴组织出生后出现,12~20岁,达高峰,30岁明显减少,60岁消失。阑尾粘膜深部有嗜银细胞,是发生阑尾类癌的病理学基础。阑尾炎的病因1.阑尾管腔阻塞最常见病因。淋巴滤泡增生(60%),年轻人多见;粪石(35%);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肿瘤。2.细菌入侵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损伤黏膜上皮,使阑尾壁间质压力升高妨碍动脉血流,造成阑尾缺血,最终造成梗塞和坏疽。两个因素相互影响,互相促进阑尾炎分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临床病理分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阑尾轻度肿胀、少量渗出轻型、病程早期症状和体征较轻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变累及阑尾壁的全层阑尾肿胀明显,有脓性渗出病程进展期症状和体征较重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病变致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阑尾呈暗紫色或黑色,常有穿孔重型、病程急重期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坏疽或穿孔,如病程进展缓慢,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粘连包裹,形成炎性肿块或阑尾周围脓肿。临床表现1、症状(1)腹痛转移性右下腹痛(过程长短取决于病变发展的程度和阑尾位置,快则约2小时,慢则需1天或更长),典型表现(70-80%)a、不同类型阑尾炎腹痛有异单纯性—轻度隐痛化脓性—阵发性胀痛和剧痛穿孔性—腹痛暂减轻,穿孔后持续加剧b、不同位置阑尾炎疼痛部位有别盲肠后位—右腰部盆位—耻骨上区肝下区—右上腹左下腹—左下腹(2)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3)全身症状发热,乏力,脉快等。若门静脉炎可有寒战、高热、轻度黄疸。2、体征(1)右下腹固定压痛:最常见。(2)腹膜刺激征:压痛、肌紧张、反跳痛、。提示病情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可能。小儿、老年、孕妇、肥胖、虚弱者可不明显。(3)右下腹包块:阑尾脓肿可能。诊断性试验(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ssign)患者仰卧位,右手压迫左下腹,左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2)腰大肌试验(psoastest)患者左侧卧,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3)闭孔内肌试验(obturatorsign)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大腿屈曲,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位于靠近闭孔内肌。治疗手术治疗:原则上一经确诊,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孕妇,应尽早手术切除阑尾早期手术既安全、简单,又可减少近期或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如发展到阑尾化脓、坏疽或穿孔时,手术操作困难且术后并发症显著,即使非手术治疗可使炎症消退,日后约3/4的病人还会复发。非手术治疗(抗生素+补液)仅适用于不同意手术的单纯性阑尾炎接受手术治疗前后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尚未确定发病已超过72小时或已形成炎性肿块等有手术禁忌证者手术方式腹腔镜优点开腹优点诊断其他疾病术后疼痛轻手术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缩短手术室费用降低伤口感染少见腹腔内脓肿少见日产活动恢复更快住院成本降低社会成本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紧急手术;2)切口感染:最常见。换药,必要时拆除缝线再次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