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常见瑕疵分两类:–白色瑕疵:呈白色絮状、团块状、云雾状等杂质,俗称“石花”、“石脑”,成分可能为长石、石英等。+黑色瑕疵:呈黑色或褐色的点状、斑状、丝带状等杂质,成分多为角闪石、铬铁矿等,对净度的影响更大。–评价:–①瑕疵的种类;–②瑕疵出现的部位;–③瑕疵的大小;–④瑕疵的数量。+对于戒面、串珠、手镯等首饰件评价:–①规格比例是否合适;+②琢磨、抛光是不精细。–对于玉雕、玉片、玉佩等雕件评价:–①造型艺术;–②俏(巧)色效果;–③琢磨、抛光精细程度。+1、翡翠的识别特征+2、翡翠仿制品鉴别+3、翡翠B货的鉴别+4、翡翠C货的鉴别+与翡翠相似的玉石有软玉(碧玉)、独山玉、青海翠玉、绿玉髓、绿东陵石、蛇纹石玉、葡萄石、水钙铝榴石等。可根据翡翠的如下特征相区别:–(1)颜色和光泽–翡翠的颜色一般不均匀,常在白色、灰色、藕粉色、豆青色或豆绿色等的底子上,出现浓淡不同、分布不均匀的绿色。据此可区别于一些颜色通常较单一的玉石,如软玉、绿玉髓、绿东陵石等。–若抛光度好,翡翠可呈现出强油亮的玻璃光泽。据此可区别于具有典型油脂或蜡状光泽的玉石,如软玉、蛇纹石玉、水钙铝榴石、葡萄石等。–变斑晶交织结构:即纤维状微晶交织在柱粒状斑晶的之间,为翡翠常见的特有结构。–当结构较粗时,用肉眼或10倍放大镜即能见到这种结构特征。翠性:指在强光照射下,翡翠中的硬玉矿物晶粒的晶面或解理面会对光反射,常表现出明显的点状或片状的闪光现象,俗称“翠性”、“蝇子翅”。–翡翠结构越粗,翠性越明显。–上述的结构和翠性特征是翡翠区别于其它玉石的重要标志。–(3)特征吸收光谱–绿色翡翠在光谱红区690~630nm附近有三条阶梯状吸收带,紫区437nm处有一强吸收线。+其它相似玉石均无与翡翠完全相似的吸收光谱。–(4)比重和折射率–翡翠的比重一般在3.30~3.40之间,放入二碘甲烷重液(比重3.33)中,通常缓慢下沉或悬浮。–翡翠的折射率约为1.66,放入一溴萘溶液(折射率1.66)中,会模糊不清。–用上述方法可迅速区别翡翠与其它相似玉石或仿制品。–(1)玻璃和瓷料制品–为仿翡翠的传统材料,可被制成各种似翡翠绿色的首饰品。–一般呈半透明至不透明,颜色或为满绿,或在乳白基底上分布着不均匀的绿色。鉴别特征:玻璃仿翠常颜色醒目但显得假、无翠性、内部有明显气泡及流纹。瓷料仿翠常呈不透明或微透明状、外观似瓷器、色质呆板、无翠性、内部有时可见气泡。二者表面都有常可见到铸模痕迹,及因冷凝收缩而形成的凹面或“桔皮效应”。硬度低(﹤5.5),表面易出现磨痕,性脆,断口贝壳状。–简称“马玉”,一种在80年代开始出现于市场的仿翡翠制品。有戒面、马鞍、花牌、耳环、项珠等成品。呈浓艳的翠绿色,透明度较好外观很象高档翡翠。–马玉是何种材料,有两种说法:1)脱玻化绿玻璃也称“埃莫利石”(ImoriStone)或“变玉”(MetaJade),一种仿半透明至不透明宝石的玻璃新品种。÷鉴别特征:①浓艳的翠绿或深绿色,玻璃光泽,断口贝壳状。②表面有时可见冷却收缩凹面、浑圆面棱或桔皮现象。③放大观察,可见内部有气泡、流线,放射状、针状或树枝状的雏晶包体。④硬度5.5~6,比重约2.68,折射率约1.54,光性多变。2)染色石英岩据李娅莉分析,所谓马来西亚玉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石英,石英含量在99%以上,呈变余砂状结构,粒度0.03~0.3mm,颗粒彼此呈弯曲状镶嵌接触,其间有绿色染剂呈网脉状或丝状分布。证明马玉为染色石英岩。÷鉴别特征:÷肉眼观察,为浓艳翠绿色,色形分布不均匀,透光可见绿色呈丝状或网脉状分布。÷放大观察,石英颗粒呈粒状镶结构,无解理和翠性特征,绿色围绕石英颗粒边缘分布。÷查尔斯滤色镜下不变或变粉红色。÷硬度6.5~7,比重约2.64,折射率约1.54。–翡翠A货、B货、C货的含义–A货:指天然颜色的翡翠,包括未经任何人工处理或只经过正当的加工处理,其颜色和质地基本上都保留着天然状态的翡翠。–B货:指经过漂白—注胶处理的翡翠,即是一些底色带有黄、褐、灰等脏色,经过用酸液浸泡漂白底色后,再注入胶水充填固化处理的翡翠。其颜色和透明度得到很大改善,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