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是什么标准?1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本报讯11月27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青白江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记者还从会上了解到,教育部将在年底前出台减轻义务教育段学生的负担的意见。据成都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我们将搜集影响中小学生心理的各种量标,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减少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观点一:中国孩子幸福指数过低的原因是什么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制定评价体系为减少学生厌学情绪。(11月28日《成都晚报》)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过低,这是不争的事实。从拯救孩子幸福的角度看,制订“幸福指数评价体系”,似乎能够让孩子变得幸福起来,但显然,这根本不是治本之策,至多让孩子“被幸福”。中国孩子幸福指数过低的原因是什么?有网络据此发起一项网络调查。其中四成多网友认为学业压力是中国孩子2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位居第二的是“父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有23.8%的网友投票。其实,用不着调查,我们也知道,学业负担过重,就是孩子不幸福的源泉。要让孩子幸福起来,必须减负。减负,我们喊了好多年,然而,负担依然沉重。面对如山似的作业,孩子如何能够幸福起来?现在的学生活得很累很苦,而家长和老师也深知这一点,可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只能狠下心来,逼学生读书,在应试教育的制度下,学生就得为分数而读书。分数,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无论谁,都难以轻松一笑而过。不能说,制订“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毫无意义,但至多让学生和教师知道孩子有多不幸福,如果将此变成考核学校的政绩,到时候,势必发生“幸福变异”,显然,这与真正的幸福无关,是“被幸福”。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是教育的现实。在唯分是举的年代,凭一个“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就能够减少学生厌学情绪,显然不现实。一个人的幸福很重要,学生年代的幸福对一个人的一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背景下,让学生变得幸福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要把孩子的学业负担真正减下来,改革考试制度,让教育公平起来,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如此,才能治本,孩子才会真正幸福,至于有没有“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根本就无关紧要。观点二:学生“幸福指数”能扳过“考试分数”?3为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都将拟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同时还将打造心理健康教育数字化平台。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中小学生非常累、非常苦,制定评价体系为减少学生厌学情绪。(11月28日《成都晚报》)尽管有人会说,如今的中小学生们,不仅不愁衣食,来自长辈的过度溺爱,更是把他们整天泡在了蜜糖罐子里。人家已然是最幸福群体之一,你还去担心人家的幸福指数,实在有些杞人忧天,自作多情。然而,认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是幸福爆棚,恐怕本身也是自以为是。现实的情形恰恰是,无论是看得见的课业压力,还是看不见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其实早已被挤占、侵蚀得没了立锥之地。当小小年纪的时间便被安排得超负荷,不仅平日里睡觉时间难以保证,就连周末也因各种兴趣班挤占而无暇喘息时,幸福对于孩子们来说,还真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这个时候,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的拟定,倒是显得难能可贵。不过,能有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固然令人欣慰,但是,假如认为制订了评价体系,就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幸福感,显然是过分乐观了。首先,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既然依旧由教育部门制定,那么,它究竟会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上,还是会成为应试教育视角的翻版,其实多少令人担忧;此外,即便中小学生的幸福指数真的体现了孩子们的幸福感,但这4个幸福指数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撼动应试教育体系,又能从“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中为孩子们争回多少本该归属于幸福感的地盘,也同样需要打上个问号。一言以蔽之,只要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