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饮酒》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悠然洒脱的心境,读出诗歌的情感。2.将诵读与传统吟诵相结合,通过品读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3.体悟陶渊明摆脱世俗名利的羁绊,回归自然田园,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以品带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难点:理解陶渊明远离世俗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吟诵法、品析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以酒引入本诗。2.初读感知,“酒”意微醺。1)学生自由诵读。2)全班齐读。3.品析感悟,“酒”后心声。1)小组合作交流品析诗意,思考如何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朗读技巧:语气、语调、重音、语速。)预设:悠然_____南山(换字品析)。描绘写景句的画面,感悟意境及情感。2)拓展思考:请结合理解,为本诗再拟一个题目。(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拟标题的方法。教师简单讲解“饮酒”为题目的妙处,落脚朗读要读出酒后的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语速舒缓,语气轻松愉悦。)4.吟诵品味,“酒”韵悠长。小组合作读设计一个诵读或吟诵展示。(个人及小组形式均可)(几位同学展示其他诗歌的吟诵。)教师指导吟诵本诗方法: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小组合作展示诵读或吟诵。)全班一起吟诵。五.板书设计:唐令西《饮酒》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但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产生较大影响。三.赏析诗歌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