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人称“诗仙”。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介绍创作情况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从三峡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首联渡远荆门外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来从楚国游(叙事)我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颔联山随平野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江入大荒流。(写景:绘山势,流水,原野)两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颈联月下飞天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云生结海楼。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写景:想象、比喻)尾联仍怜故乡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万里送行舟我仍然依恋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远行。(抒情:抒深沉思乡之情、拟人)解题: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是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特别着力地写平原上的浩荡长江。最后两句归结到送别的意思,同时也赞美了长江的可爱。研讨研讨1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首联交代了什么?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2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33、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处。44、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自三峡七百里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55、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的感受。66、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行?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