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唱赏悟”教《吆喝》一、读师:《吆喝》一文,描写了老北京城里各种各样的吆喝声,其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得最多?生:(齐说)吃的。师:是呀,关于北京小吃介绍得最多。民以食为天嘛!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生:“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生:“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这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生: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师:嗯,口感也酥脆。生:“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生:“蜜”写出了甜。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生:“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生:“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生齐读烤白薯一段)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生:“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师:不同的人吆喝,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生齐答:冰。师:那还有一个字呢?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小到大。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生齐:唱出来的!二、唱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生: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师:音色音高的变化。生: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师:运用唱腔。生:得力气足嗓子脆……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生:合辙押韵。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生分组准备)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生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师:看来老北京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三、赏师:让我们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感受一下京腔京韵的魅力。(放PPT烤白薯、卖菜者的吆喝)生:真像京剧!师: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生: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有老北京的京剧味,就像一首歌。师:英雄所见略同,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什么?生:比作声乐的艺术。师:品读吆喝,就是品读声乐艺术;欣赏艺术,就要感受艺术创作者的生活及思想。四、悟师: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生:从第4自然段可看出,他们从早到晚,非常辛苦……生:从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