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2第三专题之六国论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结合单元知识短文,学习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知识。△了解课文中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读前要热身漫谈六国灭亡之因我近些日子看了些关于讲述六国灭亡原因的书籍与记载先秦时期的史籍,颇有些感触,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事秦与贿秦,也不在于其好兵好武,而是在于其无秦之人才之势,无秦之地力人和之势。秦至秦穆公时期,便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拥有了六国无法比拟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启用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外修守战之具,打破其贵族的势力与人际网络,续用“远交近攻”之策,分化六国互守之联盟。至庄囊王,秦朝丞相“小韦韦”利用商业模式来经营秦国,重无利之本,好侵噬六国之领土来发展经济生产,推行以战养战的方针,并引进“国际性人才”(如李斯等)为秦国制定侵六国之策,继续推进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任用“外士集团”为秦出策。到始皇,秦之优势日益明显,并加大了对外战争,续而攻占了韩赵魏,再加上历代国君的经济发展与用兵,积累了相当大的财富与丰富的作战经验,为以后的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而且秦国国君心志宽宏,有雄霸天下之志,亦有侵灭六国之心,可以说其是有灭六国之基础的。反观六国,虽有御秦之盟,但是各有盘算,而且也无秦国改革之心,甚至丧失民心,人才无伸展之地,以致于人才均以秦为施展其才华之地,相继进入秦国为秦而奔波,再者六国之地在东,亦是以平原为主,处于不利之地势,且易于展开大规模的军团作战而不利于防守,此地利之不如秦也,而且还不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不注重体制弊端的改革,不注重军事发展,亦此皆不如秦之天地人和也。如果六国互帮互守,有秦之改革之心,注重经济发展,想想看六国还会灭亡吗?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不在于事秦与贿秦,也不在于其好兵好武,而是在于其无秦之人才之势,无秦之地力人和之势”。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古今史学家和文学家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对此纷纷著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北宋人苏洵的《六国论》,那么,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看看他在《六国论》里是怎么分析的。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28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嘉祐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苏洵精于古文写作,9—1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祐集》十五卷。●识记字音思厥(jué)弥繁(mí)殆尽(dài)洎牧(jì)为国者(wéi)反间计(jiàn)暴霜露(pù)●重点字词1.通假字暴霜露(“暴”通“曝”。读“pù”,意为“暴露,冒着”)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读“yàn”,意为“满足”)当与秦相较(“当”通“倘”。意为“如果”)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无”通“毋”。意为“不,不要”)2.一词多义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像,好像,动词)犹良将犹在(还,副词)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终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起初,副词)始始速祸焉(才,副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如果,连词)向并力西向(对着,这里有“对付”的意思,动词)则秦之所大欲(想,想要,动词)欲暴秦之欲无厌(欲望,名词)3.古今异义率赂秦也(古义:一概,全部;今义:率领,不慎重)至于颠覆(古义:终究,到……结局。今义:常用作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其实百倍(古义:那实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