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5第二章等差数列中“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第一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效果分析五个方面来展开本节的说课内容。一、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数列》一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无论在知识,还是在能力上,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列知识的基础。知识方面: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是今后继续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能体现解决数列问题的通性通法,并且在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中运用的“例序相加法”是今后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的重要方法。能力方面:可考查学生的运算、推理、及等价转化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学习函数方程、数形结合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因此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在《数列》一章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2、目标分析: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公式及公式的运用。B、能力目标(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3)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情感目标:(1)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2)公式运用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3)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3、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以上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掌握及灵活运用。2、教学难点:诱导学生用“倒序相加法”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1)、采取“诱导启发、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所蕴涵的数学方法,获得成功的内心感受。(2)、利用“学案导学”与“多媒体教学”,节省课堂时间,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2、学法指导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法”为主布鲁纳强调要把知识获得的过程体现出来。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有助于引起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有助于知识的迁移。接下来,为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回顾——为公式的推导作铺垫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性质:设计意图:1、检索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知识,起到巩固原有知识的目的。2、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等差数列的如下性质写出,为公式的推导做准备。环节(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问题1、从1到100的自然数之和是多少?设计意图:把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一下子就把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环节(三)自主研究探求新知问题2、如图堆放着一堆钢管,最上层放了4根,下面每一层比上一层多放一根,共8层,求这堆钢管有多少根?问题3、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设计意图:问题2的出现使学生思维“稳”下来思考它与问题1及问题3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就近结合探讨,学生不难用高斯算法完成问题2,再结合等差数列的性质得到,然后提问学生是否有更快、更简捷的方法得出问题2的结果,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作出回答(即将图形补成平行四边形)。这样就起到了诱导学生利用“倒序相加法”推导公式的作用。这一过程考察了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符合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