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2、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3、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1、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因此,长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大家想不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板题:长城)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二细读课文,品味欣赏(一)品读句子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二)交流品读感悟1、提出阅读要求: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长城的雄伟气势?用“——”画出写长城特点的句子,用“△”画出句子中关键的词语。在旁边写下体会。2、交流汇报:(1)远看长城的气魄,感悟长城的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4)近看长城的雄伟,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5、教师小结,渲染氛围:在如此陡峭的山岭,如此险要的地势上修筑长城,而且修筑地如此高大,如此坚固,我们不禁再次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4)配乐出示资料,请一名学生朗读:工作环境: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工程量大,仅以明朝修筑为例子,若将其砖、土方用来修筑一道厚一米,高五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多。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五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可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建筑时间:从春秋时代一直到明朝,约2000多年。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北方,冬季寒冷漫长,冻死者无数;山高坡陡路难行。供给严重不足:长城处于边塞之地,古道路难行,且运输工具运量少,从产量地出发的10石粮食,运到边关只剩1石,那9石均被运粮的人吃了。长城的作用:长城防范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确保了中原的安宁。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修筑长城安全不能保证,常有凶奴来扰乱,袭击。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如果将文中的“单看”改为“先看”,补充“再看”的内容,想像说话。你会再看什么?想说什么?(5)小结:是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