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学习重点: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学习难点: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流程:【板块一、激情导入】《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板块二、独学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齐读全文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难句点拨:(1)、句式:有……者有所……何不……所……者亦不……乎(2)、重点句句一: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句二: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句三;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句四: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句五: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句六:万钟于我何加焉!【板块三、互学分步品味】1、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2、齐读课文,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3、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板块三、群学探究论证思路】1、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3、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板块四、评学延伸思考】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板块五、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