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教育方针B.教育规律C.教育任务D.教育目的2.以下不属于广义的教育制度的是【】A.国家教育领导体制B.文化宫C.课堂管理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3.在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A.传授基本体育知识与技能B.提高运动水平C.增强学生体质D.培养体育人才4.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A.低于15%B.大于50%C.大于30%D.大于15%小于50%5.我国最早实施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6.以下观点错误的是【】A.片面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B.人口的分布、增长及年龄结构等,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C.学制的建立没有必要参考外国学制的经验D.教育目的的本质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7.【】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旧式分工C.社会主义制度D.机器大工业生产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坚持把【】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A.育人为本B.教育C.改革创新D.促进公平9.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是【】A.交往能力的培养B.创新能力的培养C.读写能力的培养D.听说能力的培养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是【】A.新课程改革B.素质教育C.教育的国际化走势D.教育改革的实践11.“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这段话体现了【】的观点。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教师中心论12.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A.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D.面向全体学生13.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是由【】提出的。A.毛泽东B.周恩来C.蔡元培D.陶行知14.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B.从事智力劳动C.从事体力劳动D.接受教育15.我国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是【】A.学前教育B.基础教育C.高等教育D.中等教育16.“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一描述出自【】A.《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7.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六三三制18.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的现代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寅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9.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A.教育为谁服务B.教育怎样培养人C.要把教育引向何方D.教育要培养怎样的人20.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主义性质的学制是【】A.癸卯学制B.壬子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2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关于人的发展的理想C.人的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22.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征是【】A.学校的产生B.教育实体的出现C.学制的建立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23.我国高校于1999年开始大幅度扩招,毛入学率已经由1998年的9.8%增长到2004年的(),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A.19%B.18%C.15%D.18.9%24.教育目的是衡量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作用。A.导向B.评价C.激励D.指导25.“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来确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