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诊治眩晕的诊治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眩晕(眩晕(VertigoVertigo))•眩晕是一主观症状;•是人体对空间定向和平衡感觉障碍,患者有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的摆动运动或旋转运动;•是一种运动幻觉。•总人群发生率6%–>65岁30%–>80岁40%•内科门诊5%•耳科7-15%•神经内科门诊5-15%•神经内科住院6-8%眩晕和头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眩晕和头晕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眩晕的机制眩晕的机制•视觉系统、本体觉系统和前庭系统,在大脑皮质的统一调节下协同完成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其皮质感觉区位于颞上回及邻近的顶叶。三者任一系统发生病变,致三者的神经冲动不能在脑部协调一致时,或皮质感觉区发生病变时,即可发生眩晕,其中以前庭系统病变所致者最为常见和重要一、眩晕的解剖学基础一、眩晕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发病机制及其发病机制11、周围前庭、周围前庭------包括内耳前庭及前庭神经包括内耳前庭及前庭神经•第一级前庭神经元,为双极细胞;•其胞体构成前庭神经节(位于内耳道底);•周围突分布于迷路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和球囊、椭圆囊中的位觉斑;•中枢突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一起组成位听神经入脑桥,止于前庭神经核。前半规管侧半规管后半规管壶腹部卵圆窗耳蜗神经耳蜗前庭神经前庭外耳道外耳听骨鼓膜内耳中耳耳廓22、、中枢前庭中枢前庭----前庭神经核群与其上位中枢前庭神经核群与其上位中枢•包括前庭神经核群、小脑、内侧纵束、前庭皮质中枢(颞叶);•前庭神经核为第二级神经元,分上、内、外和下侧核群;•前庭上侧核和内侧核群接受来自半规管壶腹嵴的传入纤维;前庭下侧核群和外侧核群接受来自球囊、椭圆囊位觉斑的传入纤维。前庭反射前庭反射66个主要通路个主要通路1.前庭大脑皮质通路2.前庭眼动通路3.前庭迷走通路4.前庭脊髓通路5.前庭网状结构通路6.前庭小脑通路33、维持机体平衡的感受器、维持机体平衡的感受器迷路前庭系统: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接受角度加速度刺激;椭圆囊、球囊位觉斑接受直线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刺激;冲动沿前庭神经传入中枢;视觉系统:视神经--外侧膝状体--上丘--顶盖脊髓束或小脑或网状结构,传导周围物体与躯体之距离与位置关系;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绳状体--传导肢体关节与体轴姿势。•人体各种姿势和动作通过视觉、本体感觉、以及前庭位置觉的神经冲动传入至前庭神经核群、小脑、红核、脑干网状结构、顶盖和皮层等组织;•这些组织再将三种感觉冲动有机调节,反射性地使机体姿势和动作与外界保持协调和平衡。•前庭系统病变时,与来自视觉、肌肉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关于空间定向的冲动不一致,产生眩晕。二、眩晕的分类二、眩晕的分类•1.有无诱发因素:自发、诱发•2.自我体验:旋转、漂浮、摇摆•3.解剖特点:周围、中枢•4.病因结合解剖:前庭系统性眩晕(真性眩晕)及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头晕)。1.1.按有无诱因分类按有无诱因分类自发眩晕诱发眩晕自发性眩晕自发性眩晕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眩晕发作,可仅发作一次,亦可反复多次发作:–单次发作见于突发性耳聋、前庭神经元炎、迷路炎等;–多次发作见于梅尼尔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性癫痫等。有无诱因有无诱因诱发性眩晕诱发性眩晕•仅在取某种特定体位或头位时诱发眩晕;•头部的快速运动、翻身、躺下、屈颈等运动给予半规管、耳石器或颈肌以刺激,造成已得到暂时代偿的前庭系再次不平衡,诱发眩晕。•如某些慢性周围性前庭疾患:迷路炎、BPPV、颈性眩晕、第四脑室囊肿等有无诱因有无诱因2.2.按自我体验分类按自我体验分类旋转感下落感或飘浮感摇摆感旋转性眩晕旋转性眩晕•大多数旋转性眩晕是周围前庭病变引起,但小脑和脑干病变亦可出现。自我体验下落性或漂浮性眩晕下落性或漂浮性眩晕•可发生在双侧小脑前庭及中枢前庭系的损害,如小脑蚓部、脑桥病变等。自我体验摇摆性眩晕摇摆性眩晕•表现为身体左右或前后摇晃的感觉;•常见于双侧周围前庭病变,例如耳毒性药物链霉素或庆大霉素中毒;•也见于双侧中枢前庭同时受累,如小脑蚓部或脑干病变。自我体验33,按解剖分类,按解剖分类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