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年年会论文集急危重症中的呼吸支持与气道管理谭杜勋谭新宇胡烁彬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急诊科(谭杜勋、谭新宇、胡烁彬);通讯作者:谭新宇,【摘要】呼吸支持与气道管理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气体在肺的交换分为三个环节:(外呼吸,即肺循环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通气和肺换气。⑵气体运输。(内呼吸,即和从血液进人细胞代谢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障碍,均可影响呼吸功能,导致呼吸衰竭。需要呼吸道管理的临床情况包括:(不能维持呼吸道通畅,如喘鸣、口咽肿胀、张口反射消、清除分泌物有因难。⑵低氧或呼吸衰竭,如呼吸急促、紫绀、精神状况改变、癫痫持续状态。呼吸支持的目标是保证气道通畅,给予确切而适当的通气及高浓度氧,在无呼吸或呼吸弱且不规则时应给予正压通气。根据呼吸因难的程度选择呼吸支持的程度不同,从面罩吸氧、无创性机械通气如持续正压气道通气,到经气管插管行完全的通气支持。机体的缺氧是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预防缺氧需要无阻塞的气道和充足的通气,建立可靠气道必须优先于所有其他措施。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有效连接的操作,称为人工气道技术。人工气道建立的适应证气道完整性受到破坏或气道受阻;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紧急保护气道以防止可预见的影响气道通畅性的因素;临床上需要建立紧急人工气道的常见危重病症,包括深昏迷、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心跳骤停、严重气道痉挛、气道异物梗阻、镇静剂或麻醉剂作用、颅脑及颈部外伤、误吸或有误吸危险、意外拔管、大量难以控制的上呼吸道出血、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等。气管内插管是通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人气管内,其目的:①保持上呼吸道通畅;②进行机械正压通气;③防止胃内容物误吸人呼吸道;④对气管、支气管树进行吸引,以清除分泌物。入工气道必须妥善管理、有效湿化和温化、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保持呼吸道通畅。【关键词】呼吸支持;气道管理;危重症;,,,,【】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年年会论文集【】;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是急诊复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急诊医师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许多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能否对病人的呼吸道情况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给予正确的处理常常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安危。因此,推广和正确使用气道管理技术和呼吸支持对挽救急危重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呼吸系统解剖学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通常称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道。肺由肺实质和肺间质组成,前者包括支气管树和肺泡后者包括结缔组织、血管、淋巴和神经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即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肺部血液循环肺有两组血液循环管道即肺循环和支气管循环。肺循环是肺的功能性血循环。肺动脉为弹性动脉它从肺门入肺后不断分支与支气管各级分支伴行,至肺泡隔内形成毛细血管网。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以后,毛细血管汇集成小静脉血管,开始行于肺小叶间结缔组织内不与肺动脉的分支伴行。到汇集成较大的静脉以后才与支气管分支及肺动脉伴行,最后汇合为两条肺静脉出肺门。支气管循环是肺的营养性血循环。支气管动脉起自胸主动脉或助间动脉有数条,为肌性动脉与支气管伴行入肺沿途在导气部的各级分支管壁内形成毛细血管其终末支达到呼吸性细支气管,营养管壁组织。管壁的毛细血管一部分汇人肺静脉,另一部分形成支气管静脉,与支气管伴行,经肺门出肺。支气管动脉还分支供应肺门淋巴结、浆膜、肺间质和血管壁。呼吸膜由六层结构组成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极薄的液体层、很薄的肺泡上皮细胞层、上皮基底膜、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膜之间很小的间隙、毛细血管的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虽然呼吸膜有六层结构,但却很薄,总厚度不到有的部位只有,气体易于扩散通过。病理情况下任何使呼吸膜增厚或扩散距离增加的疾病,都会降低扩散速率减少扩散量如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可出现低氧血症;特别是运动时,由于血流加速,缩短了气体在肺部的交换时间这时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