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靖边县人民医院ICU李欣容心肺脑复苏(CPCR)概念的由来随着CPR技术的进步,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的可能性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长时间心脏停搏后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却成为影响预后的严重障碍。故有学者在CPR的基础上提出了CPCR的概念。旨在强调脑保护和脑复苏的重要性。多数文献中CPR和CPCR的概念是通用的。CPR技术的发展历程CPR技术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其标志是确立CPR的四大基本技术,即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体表电除颤和肾上腺素等药物的应用。2015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和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先后发表了最新的《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心跳停搏的原因-6H5T6个HHypovolemia低血容量Hypoxia低氧血症Hydrogenion(acidosis)酸中毒Hyper-/hypokalemia高钾/低钾血症Hypoglycemia低血糖Hypothermia低体温5个TToxins中毒Tamponade(cardiac)心脏压塞Tensionpneumothorax张力性气胸Thrombosisofthecoronary/pulmonaryvasculature冠状动脉或肺动脉栓塞Trauma创伤复苏程序早在1960年前后,Safar将心肺复苏程序归纳为三个阶段,目前仍得到普遍认可。基本生命支持BLS高级生命支持ALS停搏后处理基本生命支持BLS:即徒手心肺复苏。2010年版指南改A-B-C为C-A-B,2015版继续建议,虽然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先30次按压而不是2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产生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停搏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实施胸外按压,则存活率可提高。动物实验数据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整个复苏过程应尽可能避免延误和中断,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基本生命支持BLS1.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有无应答反应、有无呼吸、有无心跳。1)判断有无应答反应:拍打或摇动患者,并大声呼唤。2)判断有无呼吸:心跳停止者大多呼吸停止,偶尔也可有叹气样或不规则呼吸。判断方法是用眼睛观察胸廓有无隆起的同时施救者将耳部靠近患者口鼻,感觉和倾听有无气息。判断时间不应超过10秒,若不能肯定视为呼吸不正常,立即采取复苏措施。3)判断有无心跳:触摸劲动脉,也应在10秒内完成。▲近年来,触摸颈动脉搏动判断心跳的方法受到质疑,原因在于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务人员也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判断脉搏,从而导致复苏的延误。AHA指南取消了既往CPR程序中的“看、听和感觉呼吸”强调在确认成人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之后立即开始复苏步骤。基本生命支持BLS2.胸外按压要点:1)按压部位。2)按压手法。3)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为5cm,但应避免超过6cm。4)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当,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5)按压/通气比例:所有年龄段患者单人实施或成人患者双人实施CPR均为30:2。双人实施婴儿及青春期儿童为15:2,新生儿3:1.6)减少中断。基本生命支持BLS3.开放气道:1)仰头抬颏法。2)托颌法。4.人工呼吸:1)口对口和口对鼻通气。2)应用气囊-面罩进行人工通气。▲适当通气,通气量只需使胸廓隆起即可,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次。高级生命支持ALS1.体表电除颤。心脏停搏的心电图类型心室颤动(VF)无脉性室速(VT)心室停顿无脉搏电活动可电击心律非可电击心律高级生命支持ALS电击除颤的技术要领:1)除颤电极:有手柄式和黏贴式,手柄式位置:胸骨右缘第2肋间和左第5肋间腋中线,黏贴式电极常用前后位:左侧心前区和背部左肩胛骨下角处。2)除颤剂量:双相波120-200J,单相波360J。3)电击前的CPR:院外心脏停搏患者应立即开始CPR,院内发生在监测下或目击下可考虑首先进行电除颤。4)电击次数:单次电击策略,单次电击完毕后,立即行5个30:2的CPR后检查是否恢复自主心律。高级生命支持ALS2.呼吸管理开放气道和保障充分通气仍然是首要任务。1)基本气道开放设备:口咽通气道和鼻咽通气道。2)高级气道设备:气管内导管、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喉罩。▲气管内导管是心脏停搏时管理气道的最佳方法,具体选用方法取决于停搏现场条件及施救者的经验和能力。连接呼吸机或呼吸气囊后不必考虑通气/按压比例,也无需中断胸外按压。呼吸兴奋剂的应用并不重要。高级生命支持ALS3.建立复苏用药途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