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第2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特性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用渗透压解释分离复原、水肿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正常人的血浆pH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温度成员上午6h上午10h中午12h下午2h傍晚6h晚上9h母亲37.0℃37.2℃37.3℃37.4℃37.2℃37.1℃父亲36.8℃37.0℃37.1℃37.3℃37.1℃36.9℃自己(成年)37.1℃37.3℃37.4℃37.5℃37.3℃37.1℃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体温)同一个人体不同的时期体温也不相同,但一般不超过1℃。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口腔(37.2)℃腋窝(36.8)℃直肠(37.5)℃特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除温度外,还有渗透压、酸碱度,内环境的渗透压是否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请举例说明。如: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多饮多尿、吃太咸就喝多水等。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正常人的血浆pH:7.35—7.45血浆中含有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对,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酸碱度(pH)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缓冲对的作用(以H2CO3/NaHCO3为例)酸碱度(pH)1、当酸性物质增加时(如乳酸[HL]过多时)HL+NaHCO3——→NaL+H2CO3H2CO3——→H2O+CO22、当碱性物质增多时(如[Na2CO3])Na2CO3+HCO3——→2NaHCO3呼吸运动排出呼吸运动排出肾脏排出肾脏排出除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外,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项目测定值单位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IU/L0—45肌酐CRE↑1.9mg/dl0.5—1.5尿素氮BUN14.6mg/dl6.0—23.0血清葡萄糖GLU↑223mg/dl60—110甘油三脂TG↑217mg/dl50—200总胆固醇TCH179mg/dl150—220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都正常?不是。肌酐、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脂超过了参考范围。结论:内环境中的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和化学成分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项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相对稳定稳定状态叫做状态叫做稳态稳态。。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的相对稳定。一、稳态的概念二、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各个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地正常进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性?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破坏后有何结果?法国:贝尔纳——神经调节美国:坎农——神经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目前认为:稳态破坏→生病状态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酶促反应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温和的外界条件,例如例如温度、温度、pH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反应才能正常进行。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导致代谢紊乱,导致疾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导致代谢紊乱,导致疾病,如血液中病,如血液中CaCa、、PP含量降低时,会导致骨软化部含量降低时,会导致骨软化部(成年)或佝偻病(儿童);血钙过高会导致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