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规范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所林君芬2011.6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狂犬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神经末梢上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进行性、几乎不可逆转的脑脊髓炎,病死率100%•狂犬病可防、可控、不可治狂犬病病毒的理化特性•对酯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75%酒精、碘制剂以及季胺类化合物、酸(PH4以下)、碱(PH10以上)敏感,容易被杀灭•对日光、紫外线和热敏感。易被巴氏消毒法消毒•不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对干燥、反复冻融有一定抵抗力人狂犬病预防原则•人狂犬病预防暴露前免疫暴露后处置(预防性治疗)•狂犬病暴露的定义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抓伤、咬伤、舔舐粘膜或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组织暴露前免疫•定义:指未被动物致伤或未接触狂犬病病毒前的疫苗接种•适用人群:具有暴露于狂犬病风险的人群与犬猫等动物接触较多的人员狂犬病诊疗、研究、疫苗生产者、狂犬病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护理病人的医务人员前往狂犬病高发地区工作或旅游者及高发地区的儿童暴露前免疫程序•基础免疫0、7、21(或28)天各接种1剂狂犬疫苗•加强免疫持续暴露于狂犬病风险者,完成基础免疫后,在没有动物致伤的情况下:1年后加强1针,以后每隔3-5年加强1针,可在体内长期维持狂犬病中和抗体保护水平who建议:定期测定抗体水平,低于0.5IU/ml加强暴露前疫苗接种禁忌症•免疫缺陷病人不建议暴露前免疫•妊娠妇女、发热及各种疾病、过敏性体质、使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者可酌情考虑推迟注射•如处于高暴露风险中,亦可进行暴露前免疫,但完成免疫接种程序后需进行中和抗体检测。对一种疫苗过敏者,可更换另一种疫苗继续原有免疫程序暴露前免疫的优点保护高暴露风险的职业人群狂犬病高发地区,如果有足够的疫苗供应,可以建议儿童接受暴露前免疫而获得抗体保护那些可能意识不到暴露的人或没有条件及时进行暴露后处理的人简化与暴露后免疫相比,可减少所需疫苗的针次和剂量不必使用抗狂犬免疫球蛋白暴露后分级I级暴露:接触或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II级暴露:裸露皮肤被轻咬,或者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提示:仔细观察暴露处皮肤有无破损,当肉眼难以判断时,可用酒精擦拭暴露处,如有疼痛感,则表明伤及真皮层,皮肤存在破损(此法仅适于致伤当时测试用)暴露后分级III级暴露: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贯穿性”—至少已伤及真皮层和血管,临床表现为肉眼可见出血破损皮肤被舔提示:皮肤皲裂、抓挠等导致的微小皮肤破损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提示:与家养动物亲吻、小孩大便时肛门被舔及其它粘膜被动物唾液、血液及其它分泌物污染暴露分级与处置疫苗注射应当在伤口处理和注射完被动免疫制剂后进行Ⅰ级暴露Ⅱ级暴露Ⅲ级暴露接种疫苗注射被动免疫制剂伤口处理伤口处理如确认皮肤完好且无感染危险接种疫苗*如不能确认一般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或被可疑疯动物伤及头面部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裸露的皮肤被轻咬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无出血的轻微抓伤或擦伤开放性伤口、粘膜被污染破损皮肤被舔接触或喂养动物不需处置暴露后处置原则犬伤门诊医师在判定暴露级别,告知患者狂犬病危害及应采取的处置措施后,应立即开展以下处置工作I级暴露•确认病史可靠则不需处置•“病史”特指“接触史”。如能确认与动物接触过程中皮肤完好、接触方式没有感染危险,则不需要进行处置。“接触史”不能确认时,建议参照Ⅱ级暴露进行处置暴露后处置原则II级暴露•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Ⅱ级暴露者免疫功能低下,或Ⅱ级暴露位于头面部者,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处置III级暴露•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伤口处理•伤口处理包括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就诊时如伤口已结痂或愈合则不主张进行伤口处理•水流冲洗的机械力量能有助于减少伤口的病毒残留量•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