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特质摘要:“知行”关系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它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后来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王阳明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论和言行脱节的社会时弊,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不仅认为“知行”是以“良知”为本体,知行合一并进;而且还强调行而后有真知,注重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命题凸显了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知行范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希望建立统一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论体系的一次尝试。关键词:王阳明;“知行合一”;思辨逻辑;本体论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3)9-114-03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一“知行”传统哲学与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知行”关系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历代哲学家对知行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争论不休,主要表现为知行先后,知行高低,知行难易等论争①。“知行之辩”亦是哲学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论争的一个焦点。“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伦理中行之有效的规范。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明代著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因他曾隐居在会稽(今绍兴)阳明洞,又创办了阳明书院,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公元1508年,王阳明先生于贵州龙场“大悟格物致知”之道。次年,阳明又于贵阳书院“始论知行合一”说,主张“以知为行,以知代行”;强调“践履德行”,“事上磨炼”、“知而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行而后知”,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认识和道德修养思想成分。在他的“知行合一”思想中,包含了入世经世论、批判继承论、亲履实践论、道德修养论和主观唯心论等这五个要素论,这五个要素相辅相成,统一于“知行”关系中。“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重要思想之一,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始终,王阳明死后,“知行合一”思想对中国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初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特别关切的问题之一。从古代《尚书》“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论说,到孟子的知先行后的知行分离说、荀子的行先知后说,经过程颐朱熹的知先行后、行重知轻和王守仁“销行以归之”的知行合一等宋明理学道德形而上学的知行观,再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的行先知后、“行可兼知”的知行统一观以及清代颜元重“习行”轻知识的观点,而后至魏源、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人近代意义上的知行学说,知行关系的讨论是长盛不衰。几乎所有的中国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论说过知行关系的问题。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物欲和私欲横流的环境中,人的欲望和渴求严重膨胀和失衡,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人们的思想道德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系列价值观念及其践行体系,是一种信仰。信仰的观念结构及其与信仰实践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社会成员力行实践才能发展为真正的民族信仰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被国民“知行合一”地笃信和践行,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共同理想及为之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历史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欲望和道德观念不断增长,跟当前的经济情势严重脱节,基于此,重新审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对于当下的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上可知,“知行合一”这一哲学命题是王阳明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王阳明以“良知为本”,“知行合一”并进。王阳明通过对“知行合一”的论证,明确提出了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性,他强调“不行不足谓之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第一次将理论结合实践所进行的尝试,正因为如此,“知行合一”被看作王阳明标志性的哲学观点之一。王阳明通过对“知行合一”的论证,强调了知与行要相互渗透,不能分离开来,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