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生态学探索自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后“,和谐”二字渐渐融入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态势。金融业倡导和谐金融,关注金融生态;一些社区提出了要建立和谐社区的口号。胡锦涛同志在概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28个字的科学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前20个字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后8个字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一、自然生态:自然与人的自然属性之和谐生物与环境协调进化的思想萌芽于海克尔(1843—1911)1866年提出的生态学,它的问世意味着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诞生了。在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系统的平衡。通常我们关注的仅仅是自然生态的平衡,而忽略了社会生态的平衡(广义的生态平衡)。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这个当今影响我国及世界各国发展的理念,最早是来源于生态学的。人与自然如何统一。翻阅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版序言“,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人征服自然的过程,是劳动异化的过程,人在劳动异化中把自然从人自身异化出去,恰好直观地表明人的本质应当是与自然界相统一的活动。这只是对人的本来的、本源的“类本质”即社会本质的一种偏离,但正是这种偏离或变样本身,恰好直观地显现出了人的本源的自然性本质,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人,通过考察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也就不难理解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性原理了。两千多年前,儒学对于自然生态的理解表现了建立在仁民爱物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的见解,显现了古代哲学的“致中和”的中庸之道。我们从孟子仁与爱的思想体系中便可捕捉天人和谐的思想,它将人的仁爱之心推及万事万物,抹第1页共3页上了浓烈的泛道德色彩。“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见孟子已初步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和谐整体。以史为鉴,其理论辩证性,不仅对我们维持自然生态平衡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也为现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了合理诠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的这个过程,从不平衡到平衡,再打破原有的平衡,最终达到新的平衡,演绎着矛盾对立和统一的哲学原理,而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为创新提供了原动力。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就是天生要扮演一个主动自觉的角色,这个角色正是杜维明的“参天地之化育”。令人谈之色变的菲律宾泥石流,让人类中心主义者付出足够惨痛的代价迫使人类敬畏自然,能动地改造自然。时至今日,工业化却一度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无止境的物质需要必然选择奢侈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的需要远远超出了自然的承载能力,打破了生态平衡还不够,还在人类内部剥夺许多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生存资源。和谐社会提倡资源节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可持续的资源节约思路归纳为如何解决在稀缺资源的环境中循环利用资源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我们将生产视为一种类似于原始自然生态系统(假如一个池塘)的封闭体系,其中一个行业、区域类似一类生物,生产的副产品或排泄物,是另一区域、行业生产另一类初级产品的原始材料或主要食物。这样,区域内的行业形成的产业链相当于生态食物链“,工业生态系统”的资源循环组合制度安排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过程殊途同归。《十一五规划》提出“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细化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发展路径。二、社会生态:人与人的社会属性之和谐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都离不开人。追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只要有人在,自然史和社会史就会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这是唯物辨证主义的逻辑。社会生态的平衡是人和人之间的平衡。如何理解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笔者在想:该命题经典之处第2页共3页在哪。因为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