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考纲清单]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一、欧共体的成立1.背景(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2)西欧国家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切。2.过程(1)1951年,法、意等六国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后来,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3.影响(1)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欧共体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3)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持;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特别提示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2)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3)20世纪七十年代,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4)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大国”外交。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3.奉行政策:非集团、不结盟。4.任务:反对霸权主义。5.行动纲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6.影响(1)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四、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图示构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五、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1)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2)东欧剧变: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东欧各国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2.过程(1)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2)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3.影响(1)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六、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2)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提高。(3)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4)俄罗斯联邦: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5)中国: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结果: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素养感悟唯物史观——经济多极化推动政治多极化两极格局瓦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力量结构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亦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在此基础上,世界形成多个政治力量中心,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可见,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考点一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三世界冷战时期,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为表示并不靠拢北约或华约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词界定自己。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了“第三世界”这个概念。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