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说明顺序。2.过程与方法:背诵第2至4段;运用想象再造艺术品形象。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重难点】1.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2.理解说明顺序。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枚桃核)这是什么东西?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有人能拿它雕刻成一只船,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位雕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见,神情各异,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又刻了八扇窗户,刻了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卷子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34个字,大家感受又如何?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枚核舟?好,打开课本第174页,先自由朗读一遍《核舟记》。读起来——(板书标题、作者)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2.指名朗读。关注生字读音,句子停顿。①为(wéi)宫室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②八分有(yòu)奇水波不兴(xī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轩敞者/为舱③峨冠(guān)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各隐卷底/衣褶中④椎(zhuī)髻其人/视端容寂⑤甫(fǔ)虞山/王毅/叔远甫/刻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技亦/灵怪矣哉3.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圈画出最让你感到不可思议的地方。时间为10分钟。4.全班交流。任由学生评点课文,教师只作原则性的点拨。(穿插词句积累,最好把研讨与练习三也揉进去。譬如“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该怎么理解?)三、合作探究1.(屏显)雕刻品常常要将丰富的生活内容集中地表现在某些富于特征的艺术细节之中。假定这件雕刻品就在你眼前,先仔细观察一番,然后从中找出一些细节来证明下面几种说法。(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2.全班交流。(1)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2)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象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3.整合深化。这枚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二、活动建构——让我来当解说员1.理清顺序。从全文来看,本文属于什么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