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授课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2、领会本文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4、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二明确目标:围绕本课教学内容、重难点认定本节课的目标。看视频,听讲,进入新课的学习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认定目标设疑探究精讲点拨一、检测预习: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3、检查预习,正音正字。投影出示生字词二问题导学:1、这篇文章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学生积极交流按要求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学生两人一1、学生预先展示在黑板上。2、完成《优佳学案》基础题。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2、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他想就别上学了。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3、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这些情况说明了什么?小弗郎士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以下异乎寻常的情况:①学校一反常态地寂静;②老师不同一般地温和;③教师意外地穿着礼服;④教室里竟然坐着许多镇上的人,整个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这些情况说明,这堂课很不一般,暗示着这是“最后一课”。4、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提问: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里的“最后”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