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一.说教材地位:《大道之行也》是初中人教版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收录了四篇文言文和一篇诗歌,大多讲述了一种博大的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这篇文言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表达作者追求的是安定、和平、幸福、平等的生活。对学生了解儒家经典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是很好的教材。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得字词,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这篇文言文虽内容较艰深,但篇幅较小,层次清晰,仅107个字,所以我将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最好的文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所以本课的学习把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重点。1.知识与能力: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过程与方法: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初识吟诵的方法。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4.说重点: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赏析精典的语句。5说难点:通过知识的迁移来突破学生对“大同”社会这一难点的理解。联系《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三、说教法和学法:这篇文章,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点拨、读书指导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点拨,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文章内容;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开放性题目,运用探究的方法,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学法上,我主要运用朗读、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由于这是一篇简短而精致的文言文,所以,对于它的学习,重点我将放在朗读上,通过反复的朗读以达到成诵的效果;自主学习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而对古文的讨论,则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这篇文章我的大致安排为:导入新课——诵读感知——疏通文意——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练习——布置作业这七个环节。⒈导入新课:课件展示08奥运会活字表演“和”字的画面然后引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主题口号,这时问同学,“和’字这个中国元素符号向我们传达出一个怎样的内涵呢?最后由老师导入课文:“是的,追求和谐社会、和平世界是我们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梦想,那在2000多年前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呢呢?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一是设置一个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与运用,同时也是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情感。二是“礼之用,和为贵”也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思想,这为学生理解大同社会的理想做一个铺垫。⒉诵读感知:朗读:通过范读、自由朗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方式,粗略感知文章内容。最后播放朗读及吟诵视频,展示诵读及吟诵的魅力。(朗读,首先老师要范读。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要通过朗诵表达出来。而学生在听范读的过程中,也正是获得对文章的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诵读的欲望,以达到进一步“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目的,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同时我也想尝试吟诵的方法。只是自己还不会,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徐建顺的吟诵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对这一传统吟诵方式感兴趣。)3.疏通文意:a: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试着自己翻译。b:同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