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聚落的形成目标:1.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了解乡村形成和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知道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重点:乡村形成和城市起源难点: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法:比较法、导学法、综合分析法课时:1板书:地理环境聚落乡村(先)城市(后)一.乡村的形成1.过程:阶段原始(聚居)分散(聚落)集中(聚落)条件生产力极其低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定居农业开始出现形式巢洞穴棚舍建筑特点流动性半固定固定性2.关系:村落形态地理环境(1)河流少的平原地区:圆形、多边形(2)河流多的平原地区:带状二.城市的起源1.时间: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500年2.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物质基础(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作用3.地区:河流中下游平原(四大文明古国)(1)美索不达米亚平原(2)尼罗河谷地(3)印度河谷地(4)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用心爱心专心1反映影响过程:一.复习导入1.导入新课:到上周为止我们学完了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本单元共有5节课文,其中6·1节相当于概述,通过对概述的学习可以知道,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相比,城市是我们的学习重点,乡村只要求作以简单了解,因此本单元的后4节(6·2—6·5节)均是学习城市的有关知识。在学习城市知识的4节课文中,前两节学习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后两节学习城市化的知识。这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6·1节(聚落的形成)。2.学习序言:(1)概念:①一方面指居住地的房屋建筑,如:我国南方因多雨,房屋顶部多呈山坡形,以便于雨水倾泻;我国西北因干旱,房屋顶部多为平顶,以便于晒粮食;我们这个地区既有平顶房屋,又有顶部呈山坡形的房屋。②另一方面指居住地的配套设施,既有生活设施又有生产设施,如:街道、广场、公园、花草、田地等。居住地的房屋建筑和配套设施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2)分类: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需要说明,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有的聚落正在走向繁荣,有的聚落正在走向衰落。(3)关系:①地理环境作用于聚落。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聚落,这些聚落在外部形态、组合类型和反映的文化景观等方面千差万别。②聚落反作用于地理环境。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乡村和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改造了地理环境;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乡村和城市又可以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发生作用,因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在聚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作用中,尤其是城市的作用更巨大、更突出、更深刻。二.学生自学三.检查自学1.乡村的形成:(1)过程:①阶段②条件③形式④特点(2)关系:①河流少的平原地区②河流多的平原地区2.城市的起源:(1)时间(2)条件①②(3)地区①②③④四.教师精讲学习序言:乡村和城市的区别和联系(读图6·1)。用心爱心专心21.乡村的形成(1)过程①原始聚居阶段A.条件:生产力极其低下在原始聚居阶段,人类处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聚住在一起,通过集体的力量来防御自然灾害(风吹、日晒、雨淋)、躲避野兽侵袭、获取食物、繁衍种族等;否则,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将是十分渺茫的,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这样就形成了聚居。B.形式:巢洞穴在聚居生活中,人类常凿木为巢或洞居穴隐,我们称之为巢洞穴聚居。其中,凿木为巢多在森林中,洞居穴隐多在山区,这些巢洞穴在当时大多是天然形成的,但也有少数经过了人类的简单加工。现在,世界上很多地区还可看到洞穴居住的例子,且多分布于石灰岩地形、黄土地形等易于开凿的地区,如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不过现在的洞穴要比原始社会的洞穴条件优越得多。在聚居生活中,人类过的主要是采集和渔猎生活,采集和渔猎的食物均离不开水和草,因此人类聚居的巢洞穴常分布在水草丰美的地区,我们称之为逐水草而居。人类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经历了上百万年。C.特点:流动性在聚居生活中,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