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热力环流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重难点)2.能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重难点)一、热力环流原理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如图)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特别提醒]1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2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二、自然界的热力环流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形成的海陆风、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的山谷风、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城市热岛环流等。[特别提醒]在自然界中只要存在地面冷热不均就会形成热力环流,因此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2)空气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3)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低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高压区。()(4)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白天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晚上风从城市吹向郊区。()(5)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提示:(1)√近地面空气密度比高空大,气压值大于高空。(2)×空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不一定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1(3)×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4)×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只是风力大小不同。(5)C[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而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热力环流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问题1(综合思维)近地面市区和郊区间的气流是如何运动的?提示:市区由于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由于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近地面气流(即风)由郊区流向市区。问题2(地理实践力)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提示:可行。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归纳总结]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三点关系(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3)等压面凸凹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2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3)城市热岛环流①成因分析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3(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