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合作与讨论1.赫鲁晓夫的高级顾问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认为:“赫鲁晓夫备受斯大林的青睐,却成了摧毁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勇敢而伟大的人物。”苏联著名史学家梅德韦杰夫也说:“赫鲁晓夫不肯承认他的许多创举的失败,而且一再地错上加错。”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你所掌握的课外知识,谈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我的思路:赫鲁晓夫的改革涉及了经济、政治、外交等诸多领域。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看:(1)经济体制改革,使整个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改革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农业方面,盲目追求“大”和“公”,扩大农庄规模,大力发展国营农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没能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不顾客观条件,大规模开垦荒地和提倡种植玉米,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土地荒漠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工业方面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政治体制改革纠正了斯大林时期某些最突出的弊端,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限制保安机关的权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改革干部制度,从而使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但赫鲁晓夫把一切都归罪于斯大林,片面简单地否定一切,妨碍了人们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3)在外交领域采取的措施,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但在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仍采取粗暴的方式干预他国内政。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某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他的改革措施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局部性和肤浅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2.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曾经说过:“(波列日涅夫)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结合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格·阿·阿尔巴托夫的上述论断的?我的思路:波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在不改变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扩大企业自主权;在保持行政管理方法的前提下,突出经济方法,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在保障国家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以利润为中心,加强经济刺激。应该说,他的这些改革措施尽管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但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的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波列日涅夫过于追求稳定,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实行了如下的措施:市场由国家计划来调节,国家计划无所不包;国家所有制是今后唯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应向国家所有制过渡,不能独立发展个体所有制,限制私有制经济;管理方法以行政方法为主、经济方法为辅,企业自主权限于国家指令性范围内;生产资料原则上不是商品。这些改革措施实质上是在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下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没有真正解决如何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问题;同时对于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上继续采取基本排斥的态度,从而使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趋于停滞,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也持续下降:1971~1975年为7.1%,比五年前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到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加2.8%;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1971~1975年仅为0.8%,1976~1980年为1.9%,1982年为1%。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这种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结合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的转变,谈谈:你是怎样理解尼克松的这段话的?我的思路:尼克松的这段话表明他看到了苏联存在的思想问题,实质上是主张从思想角度实现对苏联的和平演变。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的转变无疑是这一主张的实现。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首次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标志着苏联的改革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完善社会主义转向更新社会主义。1990年2月和3月,苏共中央先后两次召开中央全会,中心议题是革新党,主张把苏共建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民主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