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⑥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重点知识整合]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用心爱心专心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百家争鸣【本课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