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本课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3.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4.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重难点突破】1.本课重点为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2.本课难点为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教学过程]一、百家争鸣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3、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A:孔子——创始人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3.主张与成就用心爱心专心(1)思想主张:①:“仁”的学说——思想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评价: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②“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③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④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2)教育方面: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B:孟子——继承发展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思想主张(1)政治主张: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C.荀子——丰富完善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2.主张:(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