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程标准素养解读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阐释其主要思想主张。2.运用史料实证掌握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内涵,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其思想。4.从对比分析角度比较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理解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一、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1.吸取教训:孙中山认识到只在原有框架下修补改良,根本不可能抵御侵略、挽救危机。2.学习吸收: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3.发展特点: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4.融铸创新: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二、三民主义1.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同年在《民报》发刊词上,将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2.内容(1)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2)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3.评价(1)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3)孙中山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1.形成: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使国民党明确了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方向。2.内容(1)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2)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3)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3.思想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4.评价(1)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2)有力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3)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三民主义的提出史料一①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史料二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②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2——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史料三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③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选集》[解读](1)史料一阐明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目标。①分别体现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2)史料二是后人的史学评论文章,主要阐明了民族主义的影响。②种族革命即反满,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狭隘性。其既调动了人们的革命热情,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3)史料三是文献史料,主要说明了民生主义中的平均地权。③表明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他维护人民利益的愿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