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失钠>失水,血钠<130mmol/l,渗透压<280mOsm/l1、原因和机制*经肾丢失(1)长期连续应用高效利尿药:抑制了髓袢对Na+的重吸收。(2)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醛固酮分泌不足(3)肾实质性疾病:肾髓质破坏—不能维持正常浓度梯度和髓袢升支功能受损。(4)肾小管酸性中毒:导致集合管分泌H+功能降低,H+-Na+交换减少,导致Na+排出增加。*肾外丢失(1)经胃肠道丧失:呕吐,腹泻。(2)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大量胸水等。(3)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2、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机体影响主要特点:细胞外液量减少。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外周循环衰竭出现的早,直立性眩晕,血压下降,四肢厥冷,脉搏细速。(2)患者无口渴,饮水减少;同时ADH分泌,尿量不减或增加,但晚期可出现少尿;(3)明显的失水体征: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4)血钠,醛固酮,肾吸收钠,尿钠;但如果是经肾丢失的,则尿钠增加(5)细胞外液,包括血容量早期循环障碍,组织间液脱水体征;细胞内液未减少反而增加细胞水肿,特别是脑水肿3、防治原则:原则上给予等渗液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失水>失钠,血浆Na+>150mmol/L,渗透压>310mOsm/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为高渗性脱水。1、原因和机制(1)饮水不足:(昏迷、极度衰竭的病人;(口腔、咽喉、食道疾患;(水源断绝。(2)失水过多:(经肺(癔病和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的过度通气)和皮肤(高热、大量出汗、甲亢等)不感性蒸发增多;(经肾丢失:尿崩症(丢失低渗液(经皮肤、经消化道)。2、病理生理变化主要环节:失水多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1)细胞外液含量减少—因失水多于失钠,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渗透压感受器—ADH释放,尿量或无尿,尿比重升高;(2)口渴: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内外液都减少,但以细胞内液丢失为主,出现细胞脱水。早期轻症患者,由于血容量不明显,醛固酮不,尿钠;(4)细胞脱水可引起代谢障碍:酸中毒、氮质血症、脱水热;脑细胞脱水出现功能障碍(5)血液浓缩:血容量下降,反射性引起醛固酮增多。3、防治原则:补水为主,给予适量含钠液、并适当补钾。等渗性脱水(低容量性正常钠血症)特点:水、钠呈比例丢失,血钠140-150mmol/l,渗透压280-310mOsm/l21、原因和机制:等渗体液丢失,在短期内均属等渗性脱水2、病理生理变化(1)因首先丢失细胞外液,且细胞外液渗透压正常,对细胞内液影响不大。(2)循环血量,Ald和ADH分泌;兼有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的临床表现。如不予处理,通过皮肤、肺不断蒸发高渗性脱水;如果仅补水,未补钠,低渗性脱水3、防治原则:葡萄糖盐水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容量和血钠均增高。1、原因和机制:主要是盐摄入过多或盐中毒。(1)医源性盐摄入过多(2)原发性钠潴留:原醛患者及Cushing综合征患者,由于醛固酮的持续超常分泌,导致远曲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增加。2、对机体的影响:细胞外液高渗,导致液体自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导致细胞脱水。3、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肾功能正常者可用强效利尿剂—除去过量的钠;肾功能低下或对利尿剂反应差者,用高渗葡萄糖液进行腹膜透析。水肿(高容量性正常钠血症)发病机制(Mechanisms)正常人组织间液量相对恒定,依赖于体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过多,即以上平衡失调。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的生成大于回流)血浆和组织间隙之间体液的平衡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有效流体静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间静水压(促使血管内液体向外滤出的力量)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间胶体渗透压(促使组织间隙液体回到毛细血管内的力量)淋巴回流:回流组织液十分之一(1)毛细血管血压血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取决于血浆白蛋白含量(3)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如炎症时、炎症介质组胺、激肽使微血管壁内皮细胞微丝收缩,内皮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缺氧、酸中毒可使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