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设计凤台县桂集中学李克敏电话:15955403549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物抒情,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物抒情。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引”——目标:1、自主学习。2、借物抒情。“学”——品读1、解题: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叙事,可写景,也可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这里的“记”是“游记”的意思,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是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及小石潭的景物。2、作者简介:请同学们看注释①,教师补充:(1)、柳宗元,唐代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2)、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散文运动,并称为“韩柳”。(3)、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3、写作背景:(1)、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与了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因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2)、柳宗元被贬永州的10年,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极为压抑。这是他人生中最晦暗最感伤的10年,但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的10年。(3)、政治上的失意,使得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创作出了后世山水游记的楷模——《永州八记》,本文就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4、朗读课文:(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的字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顺,声音洪亮。(2)正音:有没有不会读的字词?如果没有,我从文章中挑几个词语来检查一下,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犬牙差互....悄怆幽邃....读得很好,下面大家齐读,每个词语读两遍(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音和朗读节奏。(4)、学生齐读:要求注意体会作者感情。大家读得很好,并且带着感情,我们从就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板书:乐凄)5、学生质疑:老师预设的问题(1)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你认为小石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2)作者写小石潭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好,同学们提的问题,我们下节课研讨。6、自主翻译(留1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好,时间到请同学们把你们不会的字、词、句提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来解答,答不出,由教师讲解。第二课时“思”——交流通过上节课的自主学习,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讨同学们提出的问题。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小石潭的景?2、文中写了小石潭哪些特点?怎样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这篇游记散文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条理清楚。开始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源流——潭中气氛。2、从本文的描写来看,抓住了小石潭清、幽的特点。作者采用点面结合,远近交错动静互衬,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写。3、柳宗元不愧为文学大家,他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出了小石潭的独特景色,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你认为小石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板书:石——奇、水——清鱼——欢)4、小石潭确实是一幅极美的图画,有清脆的水声,有婀娜的翠蔓,也有姿态万千的石头,尤其是透过蓝晶晶的潭水看到的鱼,更是人见人爱,可以说有声、有形、有色、有影,小石潭简直就是一处人间仙境。下面让我们仔细再品味一下,作者此时还有一种什么感情?为什么?教师明确:凄凉。因为这个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静悄悄的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