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设计南昌县八一中学姜热秀一、教材分析:《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三、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中我选择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是因为它能增大教学的容量,而清晰的图片能更容易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学习,又方便关注学生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对高洁品质追求的情感。(2)、知识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3)、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教学方法朗读法、欣赏法、合作讨论法、品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和步骤一、情境导入: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誉为“花中的仙子”。(放莲花组图)历来有许多咏莲的名句,李白赞她的清新“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杨万里爱她的绚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却喜欢“留得惨荷听雨声”。而在写莲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简介作者,文体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1元公,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三、解决字词疑难四人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自主疏通文字,把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画出来,提交讨论。幻灯片展示需要重点的字词。四、整体感知过渡语:爱莲说,由文章的题目,你认为文章始终贯穿着怎样的情感?1、听课文录音朗读,注意朗读节奏和文中蕴涵的情感。2、齐声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3、思考: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中有没有列出理由?请在文中画出关键的词句。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五、赏析形象美1、指名学生朗读对莲花进行直接描写的文字。要求读出莲花的美和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2、思考讨论:⑴莲花之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能根据课文具体分析吗?2可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莲花之美,美在_____,你看她_______。明确:莲花之美,美在不受长环境的影响,你看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莲花之美,美在体态香气,你看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莲花之美,美在风度气质,你看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过渡语)作者用极其简洁的语言对莲花作出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可是作者爱莲,不仅仅因为莲花秀美的容颜,更因为——大家一起说“莲,花之君子者也”⑵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莲的形象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要求用简洁的短语概括(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一处,其它学生自己分析。)可用“由‘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一位______________的君子”或“‘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回答.明确:“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