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教材分析一、总体把握本册教材加强整合性,兼顾小学和中学课本的衔接。不再着眼于个别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中的单项练习,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一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推进新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其实,在上一册教材中对此我们已经有了了解。本册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以供师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安排,特别是“我的视角”“小资料”“日积月累”等提示性、引导性教学资料对提高教学实效的资源,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并尽力发挥他们的最大效应。鉴于本期是第三学段与第四学段的过渡期,而且学生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勤练笔必不可少。习作练笔与阅读、综合性学习一定要紧密配合。练笔的提法注重的是习作练习形式的多样化、经常化,片断化,内容的真实性、充实性、实用性。比如三单元学生学习课文《可爱的中国》时,想象方志敏写作时的心理活动,体会革命志士热爱祖国的情感;学完《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后,与同学交流自己跟好朋友分别的经历,学会珍惜友情;读了《城市的标识》后,写自己家乡的标识,启发学生用心去爱那城市中大自然留给我们的最后的馈赠。拓展阅读古文《吾腰千钱》时,想象落水者在河中的情景以及他的想法,引导学生自悟生命的宝贵。综合活动中,让学生们设计公益广告,以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心。由此可见,教学活动的安排与练笔交叉并行,相互渗透。二、本期教学活动建议总的宗旨是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实践能力的角度着眼,整合教材内容,拓宽训练的形式和范围,积极行动,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浏览整册教材,我们会发现课文数量增多了,文体形式丰富了,篇幅加长了,内容也加深了。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内容非常重要,教师对文本不要做“肢解”,要特别重视师生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阅读教学关键是“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的想象。课堂上教师不可讲得太多,挤占学生吟咏揣摩的时间。执教具体建议如下:1.自读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生没有阅读,教师就不能进入教学指导。学生的自读应当以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心得体会、提纲笔记或预习作业等形式显示出来。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独立阅读的兴趣,培养边阅读边品味的习惯,通过多次个性化阅读后的收获来丰富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为教师的课堂点拨、师生互动做好铺垫。2.课堂交流要建立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从第二个学段就开始培养了,但是通过几年预习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这种关注文字、捕捉信息的能力水准在班级中差异较大。营造宽松的班级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个体动情入理地阅读,是缩小这种差距的最佳办法。本册教材出现的名家名篇较以前明显增多,文章中显现出作者的思想深刻、情感真挚、文采飞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小资料”的信息,“我的视角”的意见来围绕文本发掘文字和内容的可关注点。要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独立阅读的信心,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这种展示不仅包括学生质疑的交流,还包含他们自主阅读后的发现与欣赏的交流。3.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叶圣陶先生曾说:“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拨,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政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所以教师应选择点拨的时机和方法在课堂上发挥引领作用。这种选择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力,取决于对学生现状和需求的洞察力。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即将毕业,把已有的知识能力编织成经纬网络,引导总结经验,横向纵向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的重要责任。4.语文学习存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阅读,指望在课堂上挖深讲透,一步到位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而且讨论与点拨无法代替学生的“读”,熟读成诵依然是积累内化的重要手段。所以,精彩语段要反复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多次回读体会,自己喜欢的段落要赏读抄写。本册出现的古诗文内容轻浅易懂,难在意境的感悟和韵律美的体会。所以,不可从古代汉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