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题与单位指向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数学5必修A版》(人教版)第二章(2.1.2)建宁一中肖秀勇二、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本节课的内容在知识体系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和简单的指数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指数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这节课在授课的时候借助了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我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节课来讲。其一,探究图象及其性质;其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所以所讲的内容是“探究图象及其性质”。作为常见函数,它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函数的理解,使学生得到较系统的函数知识和研究函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习对数函数、幂函数以及等比数列的学打习下坚实的基础。(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定义,熟悉指数函数的图像特点及其性质。能画出指数函数的简图,会判断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并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同底幂的大小。2、能力目标: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和问题探究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运用图形和空间想象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类比,回顾归纳从图象和解析式这两种不同角度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学方法,加深对指数函数的认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研究函数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教材在之前的学习中给出了两个实际例子(GDP的增长问题和炭14的衰减问题),已经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但这两个例子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为了突破难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我让学生在一个自己认为可以的范围内任取底数a的值,然后作出图象,用形的直观引导学生主动的分析a的范围,再结合上节课指数的运算来帮助学生分析a的范围,这不仅为概念的形成做好准备,其分析过程中形数互助的方法也为接下来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做好了铺垫.而对于指数函数性质的探究,借助图形计算器的作图和游标,及其对函数图象能进行直接操作的优越性,例如函数图象变化的动态演示,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等等,可以使学生方便地观察函数的整体变化情况,为归纳、概况指数函数的性质及不同函数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进而突破难点.八、、•(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通过初中学段的学习和高中对集合、函数等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函数和图象的关系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认知结构。知识方面:对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已有了初步认识,能够从初中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函数初步转化到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认识函数;技能方面:学生对采用“描点法”描绘函数图象的方法已基本掌握;素质方面: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已有一定的体会,已初步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本节内容对思维的严谨性和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启发诱导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索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根据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独立学习与团队协作相结合逐步加深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理解,达到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突破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