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开窍针法廖韩波2014年6月22日简介“醒脑开窍法”是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石学敏教授近年来提出的治疗中风病的一种学术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在立法、治则和针刺手法上改变了历代针灸医家治疗中风所沿用的以阳经穴为主,阴经穴为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而且针对这一学术观点的提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从而使这一学术思想成为目前指导临床治疗中风病最为普遍的理论。什么是中风病?中风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无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中风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有或无意识障碍主要内容一、概论部分:了解醒脑开窍法的含义及针法的特殊性二、重点掌握穴位及针法三、熟悉针法在中风病证中的临床应用一概论1、含义2、针刺法则及其依据3、针刺腧穴和手法的选择确定4、醒法构成含义“醒”本意指睡眠状态的结束;与“睡”相对,其引申义有:“清醒”:指思维意识的正常状态。“苏醒”:指思维意识由昏愦、朦胧逐渐转为清醒状态。“复苏”:指曾经一度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活动的重新恢复。“脑”中医学所论述的脑,是奇恒之腑之一,是人体重要的脏腑结构之一,其功能特点,概言之:为“元神之府”:脑是贮纳人体与生而来的神气的处所。为“髓之海”为“神明之府”“开”有启闭、开发之意。“窍”《内经》中窍为二义:其一“”指孔窍而言。如口鼻、前后阴等。其二“通路”、“关口”之义。如“心窍”、“脑窍”等。总之,醒脑开窍法从字词含义理解,是指通过针刺以复苏人体脑窍及其连属组织的受抑、受损、受挫的功能,开发、恢复其具有主宰传导、联络和支配作用的治疗方法。针刺法则:在病机上认为中风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元神无所附,肢无所用。所以在治则上以醒脑开窍为总则,其中以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法则确定依据中风病是由于长期起居失宜、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逸无度而造成下焦肝肾亏虚,阴阳失调,在此基础上,或有积损正衰,或有阴虚阳亢,并进一步发展至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成,从而确立了“”滋补肝肾这一治则;脑窍闭塞或昏仆或瘫痪后,患侧肢体功能活动受限,必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因此为了加快患者复苏和肢体功能恢复,也应当同时确立“疏通经络”的治则。总之,对于中风病,无论昏迷与否,皆可运用“醒脑开窍”而治之;而“滋补肝肾”则是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另外,“疏通经络”可运行气血,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针刺腧穴的选择突破传统,根据新的针刺治疗法则及中风病病情重、并发症多、病程长、病位深的特点,选择有开窍启闭作用的腧穴,以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针刺手法的确定在进针方向、针刺深度和施术手法等方面做了重大创新,使之操作严格规范,有量学相应指标,临床可重复性极强,这样有补有泻、补泻兼施,可收标本兼顾而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醒法的构成其一是由若干特定腧穴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严格的“处方”;其二是方穴刺法具有科学的手法量学标准;其三是有规范的腧穴加减应用。二穴位及针法1、重点穴位定位、方义、操作2、处方特点及量学规定3、疗程及注意事项4、针法特殊性刺法组方“醒脑开窍针刺法”之所以有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有严格的组方原则,尤其在操作上有着特殊的规定.临床上应用有两组主方下面分别作以介绍.组方一主穴:双侧内关、人中、患侧三阴交副穴:患侧极泉、患侧尺泽、患侧委中配穴:吞咽障碍配双侧风池,双侧翳风,双侧完骨,眩晕配双侧天柱,重点穴位定位简介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如图所示。人中: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如图所示。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如图所示。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如图所示。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如图所示。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与半腱肌腱之间。方义人中穴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