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2012中国专家共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郭治彬教授近10多年来,在大量大样本临床研究提供的证据基础上,血脂异常特别是高TC血症的防治得到了显著的加强和提高。LDL-C在AS进展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认识,在AS和冠心病的防治中,其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由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得到了大幅降低。但在他汀治疗有效降低LDL-C后,仍有大量心血管疾病病人发生各类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其背后的原因到底为何?一、背景在对其背后的原因探求的过程中发现,在这些发生心血管事件的人群中的共同特征:LDL-C和TG升高、HDL-C降低或sLDL升高,称为“致AS性血脂异常”,伴发疾病多为2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基于此发现,国际医学界提出了“心血管剩留风险”的概念,指出致AS性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剩留风险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仅关注LDL-C降低并不能解决与低HDL-C和高TG相关的心血管剩留风险,对心血管剩留风险进行干预和管理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为提高国内广大临床医生对“心血管剩留风险”的重视,以及推动临床实践中对其的规范化管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循证医学评论专家组,于2012年5月制定并颁布“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中国专家共识”文件,执笔专家瑞金医院陆国平教授二、概念(1)、大血管事件风险:指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心血管死亡风险。(2)、微血管事件风险:指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等风险。(3)、广义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指目前循证为指导的治疗后(包括治疗确立的危险因素如不健康生活方式、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和肥胖,以及新的危险因素),仍然发生的大血管、微血管事件风险。(4)、狭义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指目前循证为指导的治疗后,仍然发生的与血脂异常有关的大血管、微血管事件风险。三、“血脂相关性剩留风险”存在的证据高高TCTC血症是血症是ASA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年来,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LLDL-CDL-C,以及抗炎、保护内皮等作用,显著降低了心血管,以及抗炎、保护内皮等作用,显著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起到了事件发生率,在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临床试验的结果同样显示,在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临床试验的结果同样显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即使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即使LDL-CLDL-C达标,心血管剩达标,心血管剩留风险仍然较高。留风险仍然较高。1、胆固醇治疗试验(CholesterolTreatmentTrial,CTT)汇萃分析显示:(包括25个他汀研究,155,613名患者。此次分析的25个他汀研究既有安慰剂对照研究,又有活性药物对照)(1)LDL-C每降低1mmol/L,冠脉事件可减少23%(相对发生率),但仍有77%(相对发生率)的冠脉事件剩留风险。(2)不论治疗组或对照组,糖尿病患者主要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患者的高心血管剩留风险更为突出。(3)他汀对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事件的作用有限。2、治疗新靶点研究(TreatingtoNewTargets,TNT)显示:与LDL-C降至101mg/dl组比较,阿托伐他汀80mg/d治疗,LDL-C降至77mg/dl组,其冠脉事件进一步降低22%(相对发生率),但仍有78%(相对发生率)的冠脉事件剩留风险。就绝对发生率而言,冠脉事件由10.9%降至8.7%,但仍剩留8.7%的冠脉事件发生风险。这表明即使强化他汀治疗,冠脉事件剩留风险仍较高。3、Steno-2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全面强化干预,包括口服降糖药物、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及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平均随访13.3年,与常规治疗组比较:(1)其心血管事件降低53%(相对百分率),但仍有47%(相对百分率)的心血管事件剩留风险,且25%发生肾病,55%周围神经病变进展,51%视网膜病变进展;(2)强化治疗策略未能防止患者微血管病变发生或进展,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风险同样是巨大挑战四、“血脂相关性剩留风险”与“致四、“血脂相关性剩留风险”与“致ASAS性血脂异常”性血脂异常”血脂异常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