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画正方形》想到的【摘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种思维定势的建立过程,利用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能有效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对学生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导向,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应该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方法,不断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生“慧眼”,透过重重“迷雾”洞察一切。无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得到不断提高和拓展。【关键词】:思维定势策略反思2011年10月28日,带着一颗期待的心,和我的同事们再次来到南京,参加了第13届“现代与经典”观摩研讨会。三天的学习,让我们感叹真的不虚此行。每一位大师的授课和报告都称得上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现代+经典。当看到活动日程安排时,有一节课《画正方形》深深的吸引着我,感觉很奇怪,就和同事开玩笑说:“画正方形这么简单,怎么会选择这样的课,不知道怎么想的,也不知道能上出什么花样!”当刘德武老师把整节课展现给我们时,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整节课的精彩,更多的是由“画正方形”想到了很多!刘老师这节课内容不多,就是一个画正方形,更准确的说就是通过一些正方形、长方形的对角线来画正方形,并求出正方形的面积,用到的知识其实就是我们初中学到的勾股定理。当然刘老师并没有直接介绍勾股定理,而是让孩子们通过画一画,用一个个实例来找规律,从而认识到如何求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课很有思维性、挑战性。不过通过刘老师的层层推进显得并不难懂,但这样的课对学生的思维冲击的确是巨大的,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意识到了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增强了思维的深度。正如刘老师课后所说的那样,这样的一节数学课不仅仅是上给学生听的,更是上给在场的所有老师听的。因为坐在台上的学生被正方形横平竖直的思维所定势时,坐在台下的老师又何尝没有被这样的正方形所束缚呢,至少我一开始画的时候也是先想到了画横平竖直的。尤其当刘老师说他们区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时,一道题为: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面积为5的正方形。而很多老师竟然画不出来,并造出一些可笑的正方形时,我们不得不思索原因,正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被定势,一味地想着横平竖直的正方形,束缚了我们为何不换种方法去画正方形。刘老师的课给了我极大的视觉冲击,那就是“打破定势”,创造出更美的数学,定势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了方便和快捷,我们能很快的将问题转化为思路,但是定势又束缚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不能及时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刘老师的课告诉了我,要想让学生跳出定势,首先我们教师要打破定势,因为很多的定势思维都是教师教或潜移默化给学生的。刘老师的课设计目的已经1不再是教会孩子什么样的知识,而是用一个孩子自我感受、感悟的经历过程和一段段触动孩子心灵的言语告诉孩子一个道理:打破定势,我们能变得更好。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也就是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反映现实,从而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专注性。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后,在条件不变时,便可迅速地感知对象,产生联想。在遇到同类问题时,思维定势将使人们“深知熟路”、“得心应手”。在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对学生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思维导向,妨碍对新问题的解决。如在画正方形时,如果不打破定势,我们就很难画出面积为5的这类的正方形。如何突破“思维定势”的局限性,是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上,思维定势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解决新问题时,盲目地照搬旧经验,不注意新旧问题间的差异。思维定势使人们在解决新问题时,不注意新问题与旧问题之间的差异和条件的变迁,发生生搬硬套、或是畏而止步。如在上间隔排列中的栽树问题时,很多同学都知道棵数比段数多一,所以在解决类似题目时总是盲目地按照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关于是不是封闭的图形很多同学却没有过多的去思考!由于思维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思维的发散,缺乏灵活性。思维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的发展,使人们的思维在新的情景中就往往难以灵活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