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鼻窦共四对,即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窦口均位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利特尔区: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的血管从,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窦口鼻道复合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如发生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将直接导致鼻窦炎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鼻腔生理功能:呼吸、保护、嗅觉、共鸣。慢性鼻炎: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反复发作为特征。症状和体征慢性单纯性慢性肥厚性鼻塞间歇性,交替性持续性鼻涕略多,粘液性不多,粘液或粘脓性,不易擤出嗅觉减退不明显可有闭塞性鼻音无有耳鸣耳闭塞感无可有下鼻甲形态粘膜肿胀,暗红色,表面光滑粘膜肥厚,暗红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样,鼻甲骨大下鼻甲弹性柔软,有弹性硬实,无弹性对麻黄素反应有明显反应小反应或无反应治疗非手术以手术为主变应性鼻炎: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后者又称“花粉症”。发病机理属Ⅰ型变态反应,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IgE。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治疗原则: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对症治疗,免疫对因治疗,手术。鼻出血:病因:外伤、异物、炎症、肿瘤,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血液病、营养障碍、肝肾慢性疾病、中毒、遗传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治疗原则:长期反复少量出血寻找病因,大量出血立即止血,压,烧,填,切,扎,塞。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卡他期、化脓期和并发症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鼻塞、脓涕、头痛或局部疼痛。治疗原则:根除病因,接触鼻腔鼻窦引流和通气障碍,控制感染和预防病发证。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体位引流,物理治疗,鼻腔冲洗,上颌窦穿刺冲洗。慢性鼻窦炎:临床表现:全身症状,局部症状,流脓涕,鼻塞,头痛,嗅觉减退或消失,视功能障碍。鼻内镜:应用范围:鼻腔鼻窦手术,鼻眼相关手术,颅底外科手术,头颅肿瘤外科。并发症:颅内并发症(颅内血肿、气恼、脑脊液鼻漏),眶及眶周并发症(视力障碍,眶内血气肿,眼球运动障碍),鼻内并发症(术腔粘连闭塞,窦口闭锁,出血,全身并发症)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上宽下窄漏斗形,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上缘平面。正常人咽部长度12cm。咽峡:由上方的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方舌背、两侧腭舌弓和腭咽弓所围成的环形狭窄部分。梨状窝:在喉口两侧各有两个较深的隐窝名为梨状窝。喉上神经内支经此隐窝入喉并分布于其粘膜下。咽壁:由内到外有4层:黏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和外膜层。咽的生理学功能:呼吸、语言形成、吞咽、防御保护、调节中耳气压、扁桃体免疫功能。急性扁桃体炎:腭扁桃体非特异性炎症。乙型溶血链球菌。分为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剧烈咽痛,放射至耳部,吞咽困难。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慢性扁桃体炎:由于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隐窝引流不畅,窝内病毒细菌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增生型、纤维型、隐窝型。检查:扁桃体和舌腭弓呈慢性充血,粘膜呈暗红色,用压舌板挤压舌腭弓时,隐窝口可见黄白色干酪样点状物溢出。扁桃体切除术:手术适应症:1)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有并发扁桃体周脓肿;2)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发声功能;3)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4)慢性扁桃体炎与邻近器官的病变有关联;5)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6)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