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年l1月第29卷第6期OtolaryngologyFomignMedicalSciences,November2005,voL29.No.6耳蜗中的谷氨酸一谷氨酰胺循环·综述:听力学·曹效平黄志纯李兴启摘要谷氨酸是耳蜗内主要的传人神经递质,其对听觉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过量释放的谷氨酸引起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与许多内耳疾病的发生有关。耳蜗中可能存在谷氨酸摄取系统,即谷氨酸一谷氨酰胺循环。本文对耳蜗中可能存在的谷氨酸一谷氨酰胺循环学说的来源、作用机理、及相关分子的分布特点、临床意义等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耳蜗(Cochlea);谷氨酸(GlutamicAcid);谷氨酰胺(Glutamine)目前认为各种内耳疾病如突发l生耳、噪声引起的听力损失、老年性聋和外周性耳鸣等均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有关。谷氨酸是耳蜗内毛细胞与I型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之间主要的传入神经递质,其对听觉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量释放可以导致耳蜗的神经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传入神经树突水肿为特征的损害,严重者可致神经元死亡J。多年来,学者们推测耳蜗中可能存在谷氨酸摄取系统,即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通过调节突触间隙中谷氨酸含量,维持内耳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耳蜗中是否确实存在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及耳蜗中过量释放的谷氨酸是如何调节的?本文就此作一综述。【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学说来源】1981年,Costman等提出在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能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可能存在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谷氨酸储存于突触前小囊泡中,通过钙离子依赖性的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或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结合后,激活了与其相耦联的钠、钙离子通道或G蛋白,从而产生兴奋性冲动。未与受体结合的的谷氨酸通过两条途径转运:重新摄取回突触前囊胞;扩散到突触间隙被神经胶质细胞摄取后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谷氨酰胺,神经元细胞摄取谷氨酰胺后通过谷氨酰胺酶转化为谷氨酸,转运到突触前囊泡中完成循环J。这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学说。1983年,Eybalin等利用放射自显影方法对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39870797)作者单位:210009南京,东南大学临床医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曹效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咽喉科(黄志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李兴启)通信作者:李兴启(Email:Lixq@p1ag}1.co/n.cn)离体内毛细胞、支持细胞摄取放射性标志的[H].谷氨酸和[H]-谷氨酰胺的研究推测耳蜗中可能存在类似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机制。内毛细胞释放兴奋性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至由内毛细胞和1型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间隙,一部分谷氨酸与突触后膜上谷氨酸受体(GIuR)结合,引起神经末梢的兴奋,产生听觉;过量释放或未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的谷氨酸被支持细胞膜上的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转运进入支持细胞,在谷氨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谷氨酰胺,并被释放到支持细胞外,由内毛细胞摄取后在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作用下重新合成谷氨酸完成循环。【谷氨酸受体的分布特点及意义】谷氨酸受体分为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的离子型受体(iGluR)和G蛋白耦联的代谢型受体(mGluR)。离子型受体分为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NMDA受体包括NR1和NR2两个亚型,非NMDA受体分为AMPA受体和KA受体。AMPA受体包括GIuR1-GIuR4。谷氨酸受体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的听觉系统中。Kurigama等发现AMPA受体亚型GIuR2、GIuR3、GIuR4主要分布于大鼠螺旋神经节。Ror.dang等"报告在人的耳蜗中,NMDA受体亚型NR2B主要分布于螺旋器的底部,特别是在邻近外毛细胞处,而NR2B在螺旋神经节中含量很少。Petralia等发现在蜗核中GIuR2、GIuR3、GIuR4分布广泛,而GIuR1分布很局限,NMDA受体亚型NR1分布广泛,而NR2分布局限,离子型受体mGluR1主要分布在背侧蜗核中。谷氨酸的生理作用和病理作用都是通过谷氨酸受体实现的,且主要通过突触后膜的离子型谷氨酸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5年11月第29卷第6期OtolaryngologyForeignMedicalSciences,N0vember2005,v01.29.N0.6327受体起作用。AMPA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