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Bacillarydysentery))概述:•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炎。病原特点:•G-无鞭毛、荚膜;有菌毛。•体外生存力较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低;对化学消毒剂敏感。分4群、47个血清型。•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我国流行);•C群:鲍氏志贺菌;•D群:宋内志贺菌(国外流行)。流行病学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特点:学龄前、青壮年为主;夏、秋季发病。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1.致病力强;•2.致病因素:•侵袭力(主要,粘附并能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内毒素(主要,毒血症状);•外毒素(次要,志贺毒素)含肠毒性、神经毒性、选择性细胞毒性)•中毒性菌痢:与内毒素有关,内毒素刺激机体释放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所致临床表现急性菌痢:普通型、轻型、中毒型1.普通型(典型):典型中毒症状+典型胃肠道症状;;中毒症状: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高热伴畏寒、寒战,头痛、乏力、纳差;纳差;胃肠道症状:阵发性腹痛(绞痛)、腹泻和阵发性腹痛(绞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排便每天十数次至数十次,量少,粘液里急后重。排便每天十数次至数十次,量少,粘液脓血便。脓血便。体查: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体查: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11-2-2周左右痊愈。周左右痊愈。临床表现临床表现2.2.轻型:轻型:轻肠道症状;无中毒表现。自轻肠道症状;无中毒表现。自限或转为慢性。限或转为慢性。•3.中毒型:2-72-7岁儿童多见;急骤高热;严岁儿童多见;急骤高热;严重毒血症,胃肠道症状缺如。重毒血症,胃肠道症状缺如。•1.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多见;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2.脑型(呼吸衰竭):•3.混合型:最严重临床表现2.2.慢性菌痢:慢性菌痢:病程超过病程超过2M2M;;慢性迁延型:慢性迁延型:最多见最多见。。急性发作型:进食生冷食物、劳累、受凉诱发。急性发作型:进食生冷食物、劳累、受凉诱发。慢性隐匿型:1年内急性菌痢史、持续便培养慢性隐匿型:1年内急性菌痢史、持续便培养(+)(+)肠镜肠镜(+)(+)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WBC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粪便:脓血便(量少,无粪质)细菌培养:确诊依据。新鲜脓血部分标本、早期(抗菌治疗前)、多次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临床诊断临床表现: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流行病学:夏秋季,不洁饮食史、粪便镜检:脓血便,大便WBC≥15个/高倍视野大便培养阳性(确定诊断)诊断诊断治疗1.急性菌痢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病原治疗喹诺酮(首选)、复方新诺明对症治疗降温、解痉、中毒症状严重可酌用激素治疗治疗2.慢性菌痢:根据药敏选择抗菌素;联合使用抗菌素多疗程;辅微生态制剂;保留灌肠:卡那霉素、黄连素、大蒜液治疗3.中毒性菌痢病原学治疗:环丙沙星或氧氟沙星,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亦可两类药物联合应用。抗休克治疗:快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防止DIC;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治疗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1-2克/kg静脉推入Q6-8H,血管扩张剂,激素;防治呼吸衰竭:保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人工呼吸机。治疗主要护理措施:1.隔离治疗病人:至便培养2次阴性;托幼、餐饮业者培养3次阴性;带菌者调离托幼、餐饮业。2.加强营养和支持,促进康复•高热量、高维生素,纤维素含量少、易消化饮食;清淡、半流、软食为主。避免辛辣、生冷、硬的食物。伴呕吐者暂禁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多饮水及含钾、钠高(淡盐水)的果汁及饮料。每天至少1500ml。•每周测体重1次。3.加强对症护理:1)高热;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出汗后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体温>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退热剂,并注意用药后反应,观察面色、脉搏、注意有无虚脱。2)腹泻:•评估腹泻程度、记录每天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每次便后进行肛周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