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伦理经营伦理经营假设下的管理问题假设下的管理问题第四章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第四章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理论背景与现实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背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StakeholderTheory)Theory)是是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左右在西方年代左右在西方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国家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8080年代以后其年代以后其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影响迅速扩大,并开始影响英美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治理模式的选择,并促进了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之所以会出现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转变。之所以会出现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是有其理论相应的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式),是有其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的。背景和现实背景的。理论背景理论背景在在6060年代至年代至7070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企业年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将企业看成是一个转换投入和产出的“黑箱”的思想受到看成是一个转换投入和产出的“黑箱”的思想受到了猛烈的批判,进而涌现出研究企业理论的大量文了猛烈的批判,进而涌现出研究企业理论的大量文献。这些文献大多以交易费用、委托献。这些文献大多以交易费用、委托——代理、不完代理、不完全契约、信息不对称等概念为核心而展开,使我们全契约、信息不对称等概念为核心而展开,使我们对企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然而,各种所谓的对企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然而,各种所谓的主流企业理论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企业的所有主流企业理论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企业的所有权(以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来表示)应权(以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来表示)应该全部归企业的股东所有;他们提出的“股东至上该全部归企业的股东所有;他们提出的“股东至上主义”和“资本雇佣劳动”的命题存在诸多缺陷和主义”和“资本雇佣劳动”的命题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也与各国的实践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正是漏洞,也与各国的实践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正是在这种理论纷争的局面中,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在这种理论纷争的局面中,一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家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实践背景实践背景从来看,从来看,80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等奉行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的经济遇国等奉行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的经济遇到了困难,而日本、德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到了困难,而日本、德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却迅速发展。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这济却迅速发展。诸多学者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种差距的根源在于“股东至上主义”的公司治理模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中,式使经理人员始终处于严重的短期目标的压力之中,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却正好损害了股东无暇顾及公司的长远发展,最终却正好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得到好处的是股市上的投机者;日本、德的利益,得到好处的是股市上的投机者;日本、德国实行的是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企业的经营国实行的是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企业的经营活动注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并充分融合活动注重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并充分融合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在这种反差面前,英美等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在这种反差面前,英美等国的学者不得不开始反思其企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国的学者不得不开始反思其企业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而西方企业界则在而西方企业界则在8080年代后期迅速从“追求卓年代后期迅速从“追求卓越”转变为“学习日本”。越”转变为“学习日本”。19961996年年11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新加坡发表演讲时,正式提出要建立一种“利益相关者经时,正式提出要建立一种“利益相关者经济”济”(StakeholderEconomy)——(StakeholderEconomy)——在这种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大家相互信任,有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