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网格化精准决策支持系统一、概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社会文明进步呼唤环保自觉。建设民生环保,要始终坚持“环保为民、环保便民、环保利民”的民本理念。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保问题。中共中央、国wu院于2016年10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要求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明确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考核,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切实解决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生态环境的决策部署,全面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监管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重点区域、流域重大环境管理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全面加强市环境监管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量化考核需求,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慧环保监测网络,使环境空气网格化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二、总体设计2.1主要内容环境保护立体监测系统体系。根据XX市的发展特点,产业结构规划布局和环保工作重心,建设从市、县、乡三级联动的纵向和全市承担环保职责的部门行业横向的监管体系,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全市”的智慧环保监管体系。以消除环境监管盲区、提升监管效能为目标,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专业的网格员队伍,实现环境监管无缝隙全覆盖。环境质量大气网格化平台体系。以“物联网+智慧感知”为核心,建立覆盖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全污染源覆盖的自动监测网络。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以便民为核心,全面推动环境质量、环境监管、重点排污单位等环保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日常监管运维体系。依托XX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器、防火墙以及运维服务等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建设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智慧环保综合监控平台、智慧环保决策支撑平台和智慧环保运维管理平台等信息服务系统。2.2设计依据《国wu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zhi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663-2013)《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HJ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关于加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的意见》(环发[2012]33号)《环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交换技术指南》(环办函[2014]1471-1)《环境空气质量可视化预报会商技术指南》(环办函[2014]1471-2)《环境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源清单技术指南》(环办函[2014]1471-3)《全国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实施方案》(环办函[2015]330号)《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计划》《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三、系统概况整套系统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其中,感知层由微型空气监测站、车载式空气质量监测设备、无人机载环境监测仪、激光雷达监测系统以及视频监控等前端监测设备组成,并通过无线网络把各个监测设备的监测数据传送到中心平台。平台层接收到来自感知层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和归集整理。在应用层,可以GIS方式直观、形象的实时显示各监测点位和整个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污染物浓度水平,并提供异常报警、区域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等多种服务。3.1系统特点1)全方位监测大气环境空气质量,微型空气站、车载式环境监测设备、无人机载大气环境监测、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视频监控等。2)设置污染预警发布系统,辅助相关部门应急管理3)云服务平台,B/S架构软件平台,可随时查看、下载和在线分析数据。4)利用国际先进技术,保证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和环境耐受力。6)数据有RTU,网关和服务器三级缓存,断点数据主动续传,保证数据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