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区别及其特点一、口语和书面语的概念——凡从口(嘴)里传达出的思想信息都叫口语。说话、谈话、讲话、对话、喊话、发言、聊天、耳语、私语等,统称为口语,或曰口头语、口头语体;凡用书写工具(毛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作用于可以承载文字介质的思想信息叫书面语,或称书面语体。我们通常挂在嘴边上的“语文”两个字怎么理解?“语”即口语,“文”即书面语;“说话”即口头语,“写文章”(写作)即书面语。“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也。”(「清」陈澧:《东塾读书记》)那么,什么是文字呢?什么是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一、文字的作用在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二、通过书面语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三、促进思维的发展。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二、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区别1、为什么口头语和书面语存在差异?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分别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语言风格所决定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致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有些词语由于长时间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2、为什么书面语不同于口语?日常说话,听音就行了,但谈话时,稍微深奥一点的,就常常听不明白了,要问“什么?哪两个字,噢!”,很多人不明白口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口语有语言环境,有上下文,看见提着篮子的就知道人家在说菜。而不是说别的。语言功力,并非只是“语言”的功力,它包括运用语言所必须的功底,如语言积淀、语言素质、语言环境、语言机制等。它还需要运用语言所涵盖的能力,如观察力、辨析力、捕捉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等。被狭义理解的语言功力,只不过是表层语言的操作技术,并非切实的语言功力。但语言是为表达而存在的,总要进入“由己达人”的程序,各种能力必定凝结、落实、体现在语言(包括副语言)上。世界上思维精细而语言粗疏的人很多,只有思维精细而语言精到的人才有条件进入语言传播。而思维的活跃,往往造成其多向性、复杂性、模糊性、个体性等问题,只有语言功力才能使其走上选优性、简约性、明晰性、畅达性的传播之路。那种认为思维有什么语言必然显露什么,因而只管思维的新颖独特而不论语言表达得是否准确,把语言需要的表达自觉降为语言本体的表述自在,是对语言功能的弱化,对语言功力的漠视。思维的满足同语言的萎缩制造了崇尚口语的幻觉,其目的在于把接受主体的的注意力引向某种修辞方法,把接收主体的听觉局限于隐喻解读,用貌似高深的句式转换、出奇制胜的词语拼合,力图解构遣词造句的常规,颠覆深入浅出的质朴,从而使口语失去存在的价值。如果有一定的语言功力,便不致于在有声语言中以固定语势、加快语速去有意凸现思维的态势,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走向反面:掩盖了思想的光芒,稀释了感情的浓度,堵塞了美感的通道,屏蔽了个性的魅力。有时竟怀疑:语言主体的作用究竟是为了口头的表达,还是为了写作的文采?有时更怀疑:与其听这一席话,还不如去看这一篇文。听说话,稍纵即逝,如不明白,就不容易捉模;看文章,历历在目,如不理解,反复阅读或求教于人,仍能连续下去。“怎么想就怎么说”是不行的,大众传播要求的是为大众着想,更要对大众说话。只有学会正确的表述,准确的表达,才能被大众感知、被大众理解。写作是如此,有声语言更是如此。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