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消化系统【学习目标】1.要掌握的内容①.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和适应证②.肝血流灌注与肝血池显像的临床应用③.胃肠道出血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④.异位胃粘膜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2.熟悉的内容①.肝胆动态显像介入试验的临床价值和图像分析②.肝血流灌注与肝血池显像的图像分析③.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的结果判断④.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原理⑤.唾液腺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3.了解的内容①.肝脾胶体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②.食道通过功能测定的原理和临床应用③.胃食道反流显像的原理和临床应用④.胃排空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⑤.小肠通过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内容要点】消化系统核医学是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肝脾胶体显像是肝胆疾病诊断中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但随着B超、CT和MRI等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其应用价值已大不如前。近年来随着显像药物和核仪器的发展,消化系统核医学检查又有所增加。1.肝胆动态显像静脉注射肝胆动态显像剂后,被肝细胞选择性摄取后分泌到胆小管,后经胆道系统排出,使肝胆系统显像。正常注射肝胆动态显像剂后5~10min肝显影清晰,10~15min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等部位依次显影;15~30min胆总管和胆囊显影明显,肝内放射性明显减低,近端肠道可见放射性出现;至30~60min,肠道中有大量放射性,肝影基本消失。胆囊和肠道显影均不超过1小时。为了提高对胆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可行脂肪餐、促胆囊收缩素、吗啡、鲁米那等介入试验。肝胆动态显像的临床适应症主要有:①.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典型表现为胆囊持续不显影,其余各部位显影正常。②.总胆管梗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完全梗阻和不完全梗阻主要是通过观察显像剂是否进入肠道来鉴别。③.先天性胆管闭锁的诊断肠道内始终无放射性出现可诊断为先天性胆管闭锁。④.原发性肝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肝细胞肝癌早期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2~4小时延迟显像可见放射性充填;原发性肝良性肿瘤多表现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⑤.胆道术后随防。⑥.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⑦.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2.肝血流灌注与肝血池显像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使用同一种显像剂,它们分别反映肝脏的动脉血流灌注和静脉血池分布情况。肝脏供血约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正常情况下肝脏在动脉期不显影。由于肝恶性肿瘤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因此在肝血流灌注动脉期可出现异常的放射性浓聚影。肝血池显像的临床应用:①.肝血管瘤病变部位放射性分布高于正常肝组织,“缓慢灌注”是其特征性改变。②.原发性肝癌病变部位放射性分布近于正常肝组织。③.肝囊肿病变部位放射性分布低于正常肝组织。3.肝脾胶体显像经静脉注射放射性胶体显像剂后,被肝脾库普弗(Kupffer)细胞吞噬摄取,利用核医学显像技术显示的肝脾库普弗(Kupffer)细胞系统影像即可代表肝脾胶体显像。肝脾胶体显像曾经是活体内显示肝脏形态的唯一方法,但随着B超、CT、MRI的广泛应用,现已很少在临床应用。4.胃肠道出血显像正常情况下,由于胃肠道组织含血量较低,静脉注射显像剂后不显影,如胃肠道出血,显像剂随血液渗出而在胃肠腔内聚集,从而判断出血的部位和范围。胃肠道出血显像可以探测到低达0.1ml/min、出血量仅为2~3ml的胃肠道出血。常用的显像剂有两种,99mTc-RBC和99mTc-SC。99mTc-RBC的最大优势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反复进行显像,有利于发现更多的间歇性出血的患者。99mTc-SC显像血本底少,更适合于正在出血和病情不稳定的重症患者。5.异位胃粘膜显像异位胃粘膜常见于美克尔憩室、Barrett食管和肠重复畸形。异位胃粘膜与正常胃粘膜一样能从血液中摄取99mTcO4-而显影。若胃区显影同时在食管内出现放射性浓聚,可诊断为Barrett食管。右下腹回盲部附近出现与胃同步的异常放射性浓聚,考虑为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的典型表现为腹部较大范围的肠襻状或条索状放射性浓聚,浓聚的速度与胃同步。6.胃肠功能测定①.食管通过功能测定当含有放射性示踪剂的食物被口服后,利用γ照相机连续动态显像记录食物随食管蠕动进入胃的全过程,经计算机处理可得到示踪剂通过食管时间和一定时间内的通过百分率,据此对食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