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肥料学概论一、肥料概论1、肥料:是以调节植物营养与培肥改土的一类化学物质。(能够直接向植物提供营养元素的有机或无机物质)植物增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无机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2、有机肥料:生物循环中的多种废弃物,包括农作物残体和农产品加工中的残渣等废弃物,畜禽等动物的粪尿排泄物即畜牧业有机废弃物,渔业废弃物,绿肥,天然有机物如泥炭等腐殖化物质等。有机肥料的特点:含较高的有机质;所含养分元素的种类齐全,浓度较低;肥效迟缓;养分呈复杂的有机物形态,施用后需经腐解后逐步释放出来。3、无机肥料:即化学肥料,其生产是应用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以地壳中埋藏的矿物态养分元素或大气中的气态养分(如氮气)作为原料,通过现代的化学生产工艺,转变成简单形态的肥料。无机肥料的特点:养分呈无机矿物质态存在;能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养分种类少而浓度高;肥效快。肥料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增加产量;改善品质;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4、间接肥料:应用微生物制剂等间接改善植物营养环境的产品,有些有益元素也被用来改善植物生长。二、肥料在农业和生态环境中的作用1、增加产量;2、改善品质;3、提高土壤肥力;4、提高地表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5、美化生态环境。三、当今世界存在问题1、施肥不当产生的危害:施肥不当引起减产;过量施肥引起环境污染;施肥不当降低农产品品质;降低土壤质量。2、合理施用肥料的意义:从经济意义上来讲:要投入少,效益高,要赚钱,达到高产优质;从培肥土壤角度讲:要提高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达到用地养地的目的;从生态意义讲:要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第二章氮肥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氮肥的种类、性质与施用一、氨合成原理将氢和氮按3:1的比例混合进行反应。这个反应必须在高温、高压及有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合成氨所需的氮气取自空气。由空气制取氮气。可先将空气液化,然后利用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将其分离;亦可将空气通入燃烧的焦炭,使氧与碳作用生成二氧化碳,再用水洗法出去二氧化碳而获取氮。合成氨所需的氢来自水和燃料,重油汽化法制取氢是在高温条件下。合成氨经氧化即可制取硝酸。氮肥利用率只有35~40%左右,原因是:氮肥施于土壤表面或距地表较浅,导致氨气挥发。二、氮肥的种类、特性和施用技术(一)液态氮肥1、氨水(含N12.3%~16.4%)一般14%左右氨水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极易挥发。为了减少氨的挥发损失,在氨水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制成碳化氨水。氨水的碳化程度越高,氨的挥发损失越少。表示氨水稳定程度:碳化度%=二氧化碳的摩尔浓度/氨气的摩尔浓度×100%2、液氨(NH3,含N82%)液氨优点:单位氮的工业成本低,含氮量高,副成分少,肥效长,施用后对土壤无副作用。液氨缺点:贮运需要相应的施肥机械,施用成本较高。液氨在土壤中移动性小,肥效长,可用作基肥,不宜作追肥(苗期)。3、氨溶液(氮肥混合溶液,含N20~50%)是一种由氨与其他固体氨肥混合而成的液态氮肥,其基本组成为氨、硝铵和尿素,也可加入少量硫铵或硫酸氢铵。(二)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主要有硫酸铵、KCL、碳酸氢铵等。特点是:(1)易溶于水,能被作物直接吸收,便于迅速发挥肥效;(2)土壤胶体对铵离子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移动性小,几乎不存在淋失的问题;(3)遇碱性物质易产生氨的挥发损失(占氮肥损失量85%以上),主要以氨气的形式挥发。1、硫酸铵(含氮量20~21%)硫铵的含氮一般是20%。指标名称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含氮量%21.020.820.6水分含量%0.11.02.0游离酸(硫酸)含量%0.050.20.3我国现行的硫铵标准:含氮:20.5~21%,水分:0.1~0.5%,游离酸<0.3%硫铵易溶于水,吸湿性小,物理性状良好,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存放无挥发,不分解。遇碱性物质引起氨的挥发。稳定性较高,不易吸湿,溶解度高,分解温度高。是生理酸性肥料。宜作追肥施用,也可作基肥和种肥施用,水田勿施硫铵,因为硫酸根离子在淹水下被还原为H2S,造成根系毒害。硫铵中含24%的硫,十字花科植物如葱、蒜、大豆中应多施硫。2、氯化铵(含氮量24~26%)是生产碱的副产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