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尿路感染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直接侵入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而引起损伤。分类上尿路感染下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新生儿感染一般不会局限在尿路的某一部位,且临床上难以定位,故常不加区别统称尿路感染。新生儿UTI与婴幼儿和儿童UTI的差异1.发病率较高;2.临床症状不典型;3.男性多见;4.病原菌除大肠杆菌外,其他细菌感染更为常见;5.发生脓毒血症的风险较高。新生儿UTI的危险因素新生儿UTI的发病率为0.1%~1%,而早产儿和高危儿(如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病率可达4.0%~25%,早产儿发病率较高可能与早产儿住院时间较长、各种有创操作较多和自身免疫力低下有关。多项研究表明,新生儿期男婴UTI发病率高于女婴,尤其是未行包皮环切术的男婴,这可能与包皮上附着的尿道病原菌增加上行感染概率有关。新生女婴尿道较短,开口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污染,也是上行性感染病原菌来源之一。1.胎龄:2.性别因素:新生儿UTI的危险因素3.先天性畸形:泌尿系统发育异常可明显增加新生儿UTI的发病率。引起新生儿UTI先天性尿路畸形中以肾盂积水、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最常见,梗阻性尿路病也较常见,其他较少见的尿路畸形,如先天性膀胱憩室,也可引起UTI。4.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儿免疫器官发育不完善,血清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含量低,抗菌能力较差,易患败血症而致血行感染。新生儿UTI的危险因素新生儿UTI往往是由革兰阴性菌引起,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其他革兰阴性菌,如克雷白杆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沙门氏菌、假单胞菌、假丝酵母菌等也常引起UTI,多见于医院获得性UTI。其中,克雷伯杆菌是最主要的医院获得性致病菌。母孕期患UTI也可增加新生儿UTI发病率。其他如脊柱裂、神经源性膀胱,均是UTI的易感因素。5.病原菌:6.其他因素:新生儿UTI的临床表现新生儿UTI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1.发热或体温不升2.喂养不耐受、呕吐、腹泻3.嗜睡、反应差、烦躁甚至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体温升高和喂养不耐受是UTI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新生儿UTI的临床表现4.频繁呼吸暂停5.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6.皮肤颜色呈苍白或暗灰色7.黄疸时间延长等其局部排尿刺激症状多不明显多项研究表明,新生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黄疸时间延长可能与UTI有关。Omar等在对152例无典型症状、黄疸新生儿的尿培养检查中发现32例(21%)患儿尿培养阳性。Shahian等研究表明有12.5%的不典型黄疸新生儿存在UTI。黄疸患儿均是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因此,出生3d后,若导致显著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不明确,可行尿培养以及泌尿系统其他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新生儿UTI的合发症1.败血症(10%~36%)同时,新生儿败血症也可合并尿路感染(6%),要排除先天性尿路畸形2.化脓性脑膜炎3月龄以下UTI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概率在0%~2%之间30%的患儿血和尿培养出的致病菌一致。新生儿UTI的诊断尿培养阳性仍是诊断新生儿UTI的金标准1.尿培养阳性:清洁尿标本单一细菌的菌落计数>105/L或导尿留取尿液标本单一细菌菌落计数>104/L,即可诊断UTI。2.未离心尿液革兰染色检菌阳性或未离心尿白细胞>10个/HP也可诊断UTI。新生儿UTI的诊断尿液标本的留取尿液标本最好通过无菌采集获得,最方便的方法是清洁外阴,采用无菌集尿袋收集尿液标本,若困难,也可用集尿垫收集尿液标本,但不主张应用棉球、纱布等收集尿液标本。侵入性技术:导尿管或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收集尿液样本。以上方法除膀胱穿刺外,其他尿液标本收集方法均存在标本污染风险。对年龄≤36个月的发热婴儿经膀胱导尿留取尿液标本,如果将培养出多种病原菌、非病原菌或菌群计数<10000cfu/ml定义为污染。研究结果提示仅10%的病例存在真性UTI,14%的儿童尿液培养为污染。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6个月、插管困难、未行包皮环切术男婴为尿液标本污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年龄<6个月的婴儿进行膀胱穿刺收集尿液标本优于导尿。但膀胱穿刺相比导尿增加<2个月婴儿的痛苦。新生儿UTI的诊断新生儿UTI不能仅仅满足于明确诊断,新生儿UTI多伴有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因此,需要对患儿进行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