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5期2002年9月水�产�科�学FISHERIES�SCIENCEVol�21,No�5Sep�,2002对虾的主要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王吉桥1,徐�锟2(1�大连水产学院养殖系,农业部海洋水产增养殖生态学重点开放实验室,辽宁�大连�116023;2�营口市水产局,辽宁�营口�115000)摘�要:诊断对虾病原的方法有传统的形态病理学(光镜和电镜直接观察和组织病理学等)、扩增和生物测定、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方法。对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肝胰脏细小病毒病(HPV)、拖拉症(Taurasyndrome,TS)、白斑综合症(WSSV)、斑节对虾型杆状病毒病(MBV)和杆状对虾病毒病(BP)等病原均采用非放射性的基因组探针。目前已研制出了NHP、某些弧菌(Vibriospp)和微孢子虫的传统基因探针。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采用DNA扩增方法确立的检测某些病原的高敏感性方法也应用在对虾病原诊断上。关键词:对虾;疾病;病原体;诊断;生物技术中图分类号:S96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111(2002)05�0023�06��我国的对虾养殖业由以黄、渤海地区大排大灌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为主的养殖模式,经过近10年的探索发展为以南海地区封闭式健康养殖南美白对虾(P�vannamei)为主的养殖模式,产量由1994年的63872t,增至2000年的217994t[1],远超过了西半球的对虾产量(170000t),并总结出一套完整实用的防病和诊断技术。1�虾病的发生��养殖对虾患有传染性(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霉菌、原生生物和后生生物病等)和非传染性(环境恶化、营养失衡、毒物和遗传因子等病)的各种病害(表1)[2~8]。对虾发病是对虾(种类、规格、发育阶段、生理状况等)、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等)和病原(种类、密度、致毒力等)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9,10]。许多对虾病是多病原或多病因的。病毒感染不仅常伴有细菌和外寄生物次生感染,后者可能引起对虾死亡,而且可能是多种病毒同时感染。如在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斑节对虾(P�monodon)中就同时发现了黄头病毒(HVY)[11]。1974年Couch报道了首例对虾病毒[12],1992年前人们共发现了6种对虾病毒,目前已发现了DNA病毒和RNA病毒2大类,20多种[13],分属7个科。DNA病毒有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包括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V,肝胰脏细小病毒HPV,类淋巴器官细小病毒LOPV、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对虾病毒BP,斑节对虾型杆状病毒MBV,澳洲对虾杆状病毒PBV,中国对虾杆状病毒PCBV,斑节对虾C型杆状病毒TCBV、对虾血细胞杆状病毒PHBV、类淋巴器官杆状病毒LOBV,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SV、外胚层和中胚层系统杆状病毒病SEMBV)和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IRDO对虾虹彩病毒);RNA病毒有呼肠病毒科Reoviridae(呼肠类病毒-IIIREO-III、呼肠类病毒-IVREO-IV)、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淋巴器官液泡化病毒LOVV)、弹状病毒科Rhabdoridae(对虾杆状病毒RPS、黄头症病毒YHV)和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Nodaviridae)(拖拉综合病症病毒TSV)。南美白对虾易患拖拉病,且抗病力不随规格增大而增强[14];蓝对虾抗拖拉病的能力较白对虾强[15,16];南�收稿日期:2001-04-15;修回日期:2002-04-19�基金项目:辽宁省农业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203001)作者简介:王吉桥(1950-),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美白对虾抗IHHNV病的能力较蓝对虾强;规格越大抗IHHNV的能力越强;经3轮选育的无特异病原的南美白对虾成活率提高1倍多,增重率提高21�2%;无特定病原中国对虾生长快[17]。表1�世界不同地区对虾的主要疾病*印度太平洋和东亚美��洲病�毒�病细、霉菌病其�它�病病�毒�病细、霉菌病其�它�病白点病类弧菌病:外共栖生物:拖拉症(Taura弧菌病:外共栖生物:黄头病类败血肝胰脏LeucothrixsyndromeTS)SindromeLeucothrix杆状病毒中肠坏死mucor皮下及造血组Gaviotamucor腺坏死病育苗期弧菌有缘毛的原织坏死病毒病育苗期弧菌有缘毛的原(BMN)病生动物(含拟(IHHNV)病生动物斑节对虾型杆发光弧菌病阿脑虫病)**杆状对虾病毒发光弧菌病簇毛虫状病毒病立克次氏体簇毛虫病(BP)壳病微孢子虫(MBV)幼体真菌病微孢子虫白点病类?NHP细菌病营养失衡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镰孢菌病营养失衡毒物中毒症黄头病类?肝胰脏细小病幼体真菌病镰孢...